导学自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第3页

   教师应根据遗忘和记忆规律,每节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以竞赛方式复现各组单词,帮助学生强化拼读能力并掌握读音规则,同时通过单词的多次复习重现,做到单词基本过关。在循环复现所学单词的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期中考试之前要严格按照以重读音节读音归类的单词循环表,不断循环强化,使每组单词呈现五次以上。

    ②期中考试过后仍需坚持每节课的单词复习循环。安排呈现的内容可以有三种:第一种,继续呈现按读音规则归类的各组单词,以弥补前期集中识词的不足,强化掌握读音规则的熟练程度;第二种,为增强识记单词的效果,也为语法教学服务,可以利用辅助读本第三部分的单词归类表,按同音、同义、反义、词性、类别等分类方式呈现单词;第三种,为配合课文教学进行每两单元单词的复习呈现。本单元的单词作为竞赛必答的内容,下单元的单词作为抢答的内容。

    ③12月中下旬可配合元旦活动安排一次全年段单词竞赛,通过预赛、复赛、决赛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奖励面要广,同时进行隆重表彰。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状态,巩固前期单词识记的效果。

(2)坚持每节课的两两对话竞赛

    每节课可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对话竞赛活动。教师应从复习巩固集中教学阶段所学的20多组对话中的功能项目和基本句型入手,引导学生从机械背诵过渡到替换套用,再到灵活应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必须安排口语测试,测试形式和评分标准要符合学生的口语水平。

    (3)强化听力训练,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集中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语音、语调不作苛求,转入课文教学后,教师则应创设机会让学生多听、多模仿。新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听力练习,教师除了课堂上要求学生听录音模仿句子以外,还可以开展听音复述竞赛、听音问答竞赛等活动。每周教师还要布置一定的口语朗读作业。学生每人准备一盒空白磁带,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每周录制一篇课文或一段对话的朗读带,教师通过朗读带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种练习活动中多遍的听音和模仿,能使学生逐步纠正不纯正的语音、语调,加快不成熟的中介语向规范语言的转化。

    (4)强化正确的书写能力

    集中教学阶段侧重拼读能力和开口能力的培养,因此它在训练书写能力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转入课文教学后,由于有了较充裕的时间,教师就要切实加强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每单元单词和句型的拼写和书写,还要坚持每一单元的听写测试,另外,除要求学生完成Workbook的书面作业外,还要适当增加笔头练习和作业量。

    2. “单元导学”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单元导学”预习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体现“先学后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它注重学法指导,通过“单元导学”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入手。预习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是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必经途径。教师可通过“单元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预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沿着预习导学的台阶逐渐学会学习并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前期的集中教学为学生预习课文基本扫清了词汇和句型的障碍,因此,在转入课文教学后着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在七年级起始阶段,教师应编写“单元导学”提纲,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导学提纲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一种学案,它不是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设计学案,让学生预先了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促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教师可将课文或对话中的语言知识难点或语法要点设计成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设疑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释疑。

    ②“单元导学”提纲可按单元或课时编写,但要根据导学阶段性的要求逐步引导、阶段递进,同时还要制定弹性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导学提纲中,教师应对语音、词汇、语法、对话、课文等各项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为其提示学习的思路。此外,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具吸引力,尽可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导学提纲要提前发放给学生。每个学生要备有预习专用的笔记本,并在课前依据导学提纲的具体要求做好预习准备。预习中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这种互助合作、探究研讨的方式,可以增加全班学生从不同层面参与学习的机会,突出“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