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国早期发展历史

浅论美国早期发展历史
(一)
最近有机会学习了黄绍湘同志的新著《美国史纲(1492-1823)》(下称《史纲》),1987年5月该书已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黄绍湘是我国著名美国史专家,30年前,黄绍湘出版了解放以来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专著《美国早期发展史,1492-1823》(下称《早期》,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作者在本书序言中说,《史纲》是“经过连续4年多时间,将前著《美国早期发展史》作了全面修改,扩充了篇幅,提高了质量,定名为《美国史纲(1492-1823)》出版问世。”《史纲》和《早期》相比,增加了《北美洲的原始居民----北美印第安人》专章。全书由40万字扩充为47万字。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所引和开列外文书目共127部(本),比《早期》增加了34部(本)。采购流程 对一些重要课题进行了较大补充和修订。例如殖民地政治经济情况(第3章),英国清教的影响(第53-54页),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分析(第197-205页),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人物的评价(第206-225页),西进运动(第518-519页)、门罗宣言(第514页)等。
《史纲》改正了《早期》中一些不确切的地方。例如《早期》说:“1680年以后”,“英格兰已不是北美移民的主要供给地了”(第33页),《史纲》改正为“1680年以后”, “英格兰已不单是北美移民的主要供给地”(第59页,下划线表示重点是我加的,下同)。《早期》说:“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之所以增加得这样快,是与欧洲劳动人民源源不绝地移入分不开的”(第64页),《史纲》在这句话中间加上“是由于殖民地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结婚早,生育率高,子女多”(第93页)一段话。《早期》在论及殖民地制度时说:“英国统治殖民地的机构与殖民地议会之间表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第84页),《史纲》改为“英国统治殖民地的机构与殖民地议会之间经历了和平共处,并逐步发展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第117页)。《早期》在论述独立战争时期的安全委员会时说它“并没有实现劳动人民的意志”(第222-223页)。《史纲》则修改为它“有时并没有体现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意志”(第273页)。在论述美国独立战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时,《史纲》增加了“经过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的断语(第275-276页),并把《早期》中关于资产阶级具有“反动的一面”(第225页),改为“保守的一面”(第276页)。《早期》认为“独立战争废止了契约奴隶制”(第283页),《史纲》则改为“独立战争虽然给予契约奴隶制以沉重的打击,但并未能摧毁它”(第343页)。对于托马斯.潘恩的介绍,《史纲》正确地指出他“出身于贫苦劳动人民家庭”(第264、269页),改正了《早期》“出身于契约奴”(第215页、第237页)的说法。在论述资产阶级民主派时,删去了《早期》中“而非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断语(第237页)。关于《独立宣言》的评价,《早期》称它“代表了美国独立革命资产阶级对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政治主张”。(第218-219页)《史纲》则修改为“代表了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第268页)在论及美国革命时,《早期》称它“并没有完成争取民主的任务”(第289页),“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第285页),《史纲》修订为“并没有更多地完成争取民主的任务”(第345页),“没有解决农民无偿地获得土地的问题“(第342页)等等。
这些细微而又重要的修改全书有100多处。它充分反映了老一辈史学家精心治学,博采众议,求实进取的优良品德。对于年愈七旬的老学者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专家与学术进步潮流相同步。更值得称道的是尽管不久会有集体编写的早期美国史专著问世,但作为个人专著,黄绍湘这部著作30年来仍然独树一帜。相信《史纲》的问世,对于早期美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当然《史纲》受到《早期》体系的影响,受到所涉猎资料的局限,它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应该说在体系和结构上《史纲》和《早期》相比并无重大突破。在新成果的吸收上还可作进一步的努力,如对宪法的评介学术界已突破了查尔斯·比尔德的解释。某些结论立论根据尚待充实,如《史纲》认为“契约奴是17世纪北美殖民地最普遍的奴隶”(第135页),“汉密尔顿的主张在许多方面足以妨碍美国总统资本主义的发展”(第426页)等。有些人物评价过于简单,如对拉法叶特等。有些专名的译名尚可斟酌,如当年哈佛、耶鲁是学院还是大学。《史纲》称大学。对于宗教、妇女、教育、文化的研究虽然增加了篇幅,但仍嫌缺乏综合性整体论述。在有些材料的取舍上不协调,例如把门罗宣言的评述下延到19世纪中叶以后直到本世纪中,这就和全书以1823年断限相悖。再如《史纲》结尾处引用列宁1915年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迅速发展的话,显得和全书不相呼应。还有个别材料重复引用,如杰斐逊的“墓志铭”《史纲》同时在第390页注和第223页上引述。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