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3页

 (一)割段了父母亲情。理论界认为:让一个8—12岁的孩子长期离开父母,仅仅只是星期天回一趟家,人为隔断了学生与父母的亲情,对孩子健康不利。孩子是人,有情感需求,尤其父母亲情,是任何人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他们需要父母拥抱,需要在父母身上撒娇,需要父母做心理依靠,时刻有父母做主,由父母保护等等。可是农村75%的家长外出务工,他们能给孩子多少温情?留守监护人为农活忙得不可开交,能有多少时间让孩子撒娇?农村现状告诉我们的专家对此不必担心。

   (二)失去了童真童趣。儿童时期,应该是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充满好奇、浪漫、趣味,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世界。然而“寄宿制”让学生从小就适应组织管理,让他们失去自由空间,甚至为了完全,凡是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又都是封闭式管理。为此,学校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如晚饭后安排学生看电视或开展读书、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也可举办特长班、文艺晚会。学校有较大面积,除满足孩子学习、活动、生活外,还应有供学生休闲的地方。我校除有30亩教学用地外,还有勤工俭学基地29.5亩,其中果、茶园8亩,读书林15亩,苗圃5亩,渔塘1.5亩,可供孩子游玩。

   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面临的困难

  要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集中办学,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困难:

  (一)资金投入难保证。一是建设资金缺口大。学校实行寄宿制后,必将增加大量的学生,原有的设施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就学需求,教室、宿舍、食堂、活动场地是学校建设的重点,财政虽然安排了专项资金,但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目前,我校学生公寓面积仅410平方,要实行全员寄宿制,必须增加学生公寓500多平方,需投入30多万元。二是维持学校运转资金无来源。以我校为例,每期公用经费8万余元,收寄宿生寄宿费60元/人,可收取2.4万元,学校一学期有可用资金约10万多元。但是,每期需要支出资金:蒸饭费成本3万元、“三险费用”4万元,水电费1.5万元、办公及旅差费1万元、仪器添置及设施维修1万元,每学期出现赤字。学校不同于企业,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长此下去学校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二)师资队伍难跟上。 学校实行全员寄宿后,寄宿生的年龄参差不齐,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生活无法自理,这就要求学校增加保育员、保卫、校医等专业岗位,保证学生的安全,监护学生的健康。显然,目前没有这些人员编制,学校不得不自行解决人员安排和工资待遇问题。其次,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更长,活动量增大,这就要求教师更有爱心和耐心,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显然,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

  (三)学校管理难度大。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学生相对集中,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低龄学生增加,无疑会给学校的管理增加难度。首先体现在低年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吃饭、穿衣、睡觉、洗手洗脸甚至是伤风感冒,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老师的精心照顾。其次是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息时间和课程结构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睡眠、课时、活动安排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第三是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回家路上存在安全隐患。

  (四)闲置校舍利用率不高。村小被拆并后,造成大量闲置校舍,产权矛盾便显现出来,给管理带来困难。在调查中发现:闲置校舍有的被作为村办公场所;大多数未作任何利用。但是教育部门都很难与村里协商或签订有关协议,受益甚少,管理使用整体上呈无序状态,校舍获得的收入也都归入了村里,根本不能补助到学生身上。

  五、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首先应当兼顾农村实际。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杜绝学生因家庭负担加重或者其它原因而辍学的现象出现。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投入,确保寄宿制小学建设资金落实。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应制定学校的消赤减债计划,让学校摆脱债务,轻装上阵,要建立完善的学校基本运转资金保障体制,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两免一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建议相应提高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并建立上级财政为主,县级财政为辅,两级财政共同承担的分担机制,确保贫困寄宿生不流失。

  (二)合理布局,确保寄宿制小学办学规模稳定。将学校布局调整同地区发展与人口流动趋势相结合,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相结合,同区划调整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少布新点。一个乡镇应集中建设好一所寄宿制小学,要建一所成一所。确保建成后的寄宿制学校长期的生源稳定,办学规模稳定。目前,我校有5个村校教学点,白珠、北峰距离中心校只有3公里,可以撤掉校点(因危房未改造学生已于2006年春到中心校就读),只投入少量资金对距离中心校10公里的罐山村校进行改造,而规模控制在3个教学班以内。

  (三)稳步推进,确保教育改革大局稳定。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考虑可操作性,在办学规模上不要搞一刀切,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列学校规模要求。在调整学校布局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边远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不能单纯追求办学集中,结果造成合并后的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我校在寄宿制建设上已迈出了第一步,目前各校四至六年级已于2005年集中到中心校寄读。用2—3年时间中心校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300平方米,宿舍200平方米,学生食堂300平方米,就可把三年级集中到中心校寄读,这是第二步。用3—5年时间新建公寓200平方米,建齐功能室,按50:1配备生活保育员,可把一、二年级集中到中心校寄读,至此我校寄宿制小学全面规范建成,完成以上建设估算需资金80—100万元,可容纳寄宿生700人。

  (四)加强管理,提高寄宿制学校办学效益。针对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学校一方面要尽可能为低年级学生配备多名专职生活教师,以便负责学生的吃住、就医及其他常规护理,夜晚,教师和学生们同住一室。此外,小学的学生食堂不得承包、不以赢利为目的,学生每天伙食要实行定额。为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学校要加高楼廊、窗户的栏杆。要针对布局调整后农村小学的资源利用率低、产权模糊和管理难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晰产权,采取变卖、转租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便能对一些在校住宿的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实行小额补助,缓解学校资金不足的困难。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的下降,现代化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对此,农村小学教育出路何在,不少专家、学者、管理人员都在深入探索。其中,意见比较趋向一致的有两种:一是合村并点;二是实行寄宿制,把农村中心小学建成"三功一主体"的寄宿制小学。“三功能”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三种功能,把学校办成浓缩的小社会、开放的大课堂、和谐的大家庭;“一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德育、智育、健体、审美、养习惯、学生存、学共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成果。使农村学校达到“布局合理、校容整洁、管理规范、校风良好”的标准;使农村教师达到“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德才兼并、安心从教”的标准;使农村学生达到“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三农"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上一页  [1] [2] [3]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