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九顶小学位于长赤片区西部,距离长赤镇18公里,距离县城78公里,属边远农村小学,也是被撤并乡。学校承担义务教育范围为原九顶乡所辖区域,幅员面积19.8平方公里,服务半径10公里 ,耕地面积5418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7327人,其中农村人口7000人,占总人口的95.5%。2006年GDP总值为19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18元,其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收入1480万元,劳务收入295 万元。外出务工3306人,占总人口的45%,占劳动年龄内人口的83.9%(劳动年龄内人口3977人)。 留守在家的成人84%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文化程度多数为小学文化或文盲、半文盲,其思想意识主要受传统小农意识影响。80年代起,我校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校学生以每期5%的速度逐期减少,村村办学的弊端日益显现。

  (一)学校校舍紧缺,基础设施落后。中心校新建教学楼902平方米,学生公寓410平方米,学生食堂、厨房110平方米,B级砖木结构教辅用房162平方米,C级教学用房90平方米(已维修),D级教学用房180平方米(已封停)。白珠、北峰两校校舍均为7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全是D级危房,面积为800平方米。罐山村校舍也是70年代初修建的土木结构,D级危房218平方米,C级危房96平方米。拦马村属新建砖木结构教室4间,面积184平方米。石寨小学校舍是80年代用空心砖修建的砖木结构210平方米,属B级房屋。全校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的校舍仅1606平方米,B级房屋372平方米,C级危房186平方米,D级危房1268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含B级房屋在内仅达2.5平方米。这样就造成村小与中心小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悬殊很大,有的甚至连必备的教室、黑板、课桌椅都严重不足。

  (二)校点布局分散,师生比例失调。我乡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造成学校布局分散、班额小,师生比低,教育成本高。我校共有学生782人,中心校490人,村校292人,其中住校生362人,留守学生590人,占学生总数的75%。中心校9个教学班,全都在45人以上,其中6个班60人以上。村校10个教学班,罐山村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2、38、24、37人,拦马村一至三年级分别为22、19、20人,石寨村一至三年级分别为19、9、15人。25人以下有8个班,最多人数有38人,最少有9人,罐山村校121人,拦马61人,石寨村43人,白珠、北峰村校因危房改造已撤并到中心校,未撤以前学生总数20人左右,属一师多级。由于村小学生减少,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日益严重,师资严重浪费,很多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也因本地生源不够而无法正常开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校学生每期以5%的速度减少。

  (三)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我校教师编制32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26人,代课教师6人,工勤临聘人员2人,目前有教职工总数34人。在编教师本科学历1人,专科学历13人,中师学历9人,高中学历3人。50岁以上教师7人,35-50岁教师3人,35岁以下教师16人。村校共有教师11人,在职在编教师有5人,其中两人45岁,一人52岁,两人59岁,其余为代课教师。教师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知识水平偏低和老化的问题,特别是教师队伍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条件差、师资弱,再加上村小大多“天高皇帝远”,学校管理松散,学生在校时间无法保证,教师教学时间也不能保证,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差。村校规模过小,教师必须兼任几个年级的几门课,只能穷于应付,无力教改教研,更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已成为我乡小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势在必行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落实《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解决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瓶颈”问题的重要措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对于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教育设施落后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势在必行。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