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教育社会化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的教育社会化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独生子女日益增多, 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的独生子女将是世纪的栋梁, 是未来的人才。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而又变化多端的世界上, 不仅需要具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技能, 并应有高度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才能适应多种新环境, 获取并交流信息, 协调人类的社会生活。未来世界需要大批各种各样有创造性的“ 社会人” 。因此, 独生子女能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能否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 社会人” , 更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所谓社会化, 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 取得社会成员资格, 发展社会性的终身过程。其中, 童年时期的社会化即基本社会化是关键性的。因为这个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初步阶段, 个人的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主要特点是一个“ 独”字, 即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伴随着这一特点使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出现一些问题, 尤其突出在社会化方面, 表现为在观念上以耻为荣, 是非不分, 把霸道当英雄, 把浪费当大方在生活上挑吃挑穿, 好逸恶劳在集体生活中以我为中心, 自私和任性在性格方面, 孤僻、脆弱、不合群缺乏社交能力, 出现早熟倾向等等。上述独生子女这些偏离社会规范的问题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造成的, 即父母的过分宠爱、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及独生子女缺少同伴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交往等等。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并不是每一个独生子女一定具有偏离社会规范的人格。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易于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障碍, 但独生子女特殊环境本身也对孩子社会化具有有利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 使他们顺利地从“ 生物人”过渡到“ 社会人” ,完成社会化。所以说, 独生子女社会化的良好发展, 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 本质上更应是教育问题。下面就从教育角度来谈谈促使独生子女社会化良好发展的具体做法。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使独生子女能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父母亲首先就要使孩子获得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简单的自理生活的能力, 训练他们学会使用日常生活用品和器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自已吃饭、洗脸、洗手、穿脱衣服、折叠被子、整理玩具和图书等等。并注意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责任感、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这是使独生子女成为社会人的基础, 也是步人社会所必须掌握的。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重视观察性学习和模仿在儿童社会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范型或模式的观察与模仿获得的。这种范型或模式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 也可以是电视、电影、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成人在和孩子接触过程中, 常常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因此, 父母和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行为, 发挥成人的榜样和引导作用, 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还应利用并提供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教育孩子, 让孩子通过模仿和学习, 加以内化,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一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亲社会品德行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要使其学习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形成良好的亲社会的品德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内容有爱父母、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以及与人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 分享等等。发展独生子女的社会性, 培养其亲社会的品德行为, 除了为孩子提供正面榜样, 让其模仿并内化,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 即移情。移情又叫感情移人, 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移情, 可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感情共鸣, 从而成为推动孩子品德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因。比如父母亲和教师可通过自已、周围环境中的优秀人物或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的道德感情感染孩子如对老人尊重、关怀,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