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对学生而言,读书是至关重要的。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们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记住: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持续而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深厚,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要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是指教师从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去读书,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能够提升课外阅读有效性,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带有普遍规律的指导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还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规定实现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一,是大语文课程观的体现。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小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