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所需,“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陋习。在培养儿童能力时,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能力要像园丁培育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太阳光,经常性除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一、为什么要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应遵循教育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成绩、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基本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怎样才能使全班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异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有效地进行教学。

  一、提供适宜的“肥料”—学生层次化

  着眼于学生差异的特点。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数学认知能力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以组别为单位进行分类,将全班学生分成A(基础组)、B(普通组)、C(提高组)三组,目的是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习困难生吃得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反之如果用统一的形式来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有句话说的好“笨鸟先飞”,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塔底”学生不再垫底,我针对他们薄弱的环节采取“面对面”交流,及时找出问题,加以改正,查漏补缺,逐步打牢基础。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在解决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时,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根据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只有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方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提供学生适宜的“水分”—备课完善化

  在课堂上,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做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在知识的困境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整个教学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面向全体的学生,面向不同的学生,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如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须的条件,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为学生的亮点出现?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确定知识点的不同能力要求,设置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低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层次教学方案。在练习设计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哪些题容易出错,哪些题比较典型,哪些题属于一题多解,哪些题综合性较强,反复推敲,力求使每道题都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果是难度大、含金量高的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量问题帮助学生自主预习。如果是复习课,可以设计如复习、巩固、提高等具有层次性的习题组来训练。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三、提供学生适宜的“阳光” —教学多元化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