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探究性课程的案例分析

英国探究性课程的案例分析
 [摘 要]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教育界是经常提及和探讨的一个词汇。它的内涵,它的外延,见智见仁。笔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域外,通过对英国目前设置和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有益于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英国的课程;案例分析;启发

    探究素来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上承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即通过不断的反问引导学习者反检自己的知识,在反检中探究自己知识体系以外的未知领域。其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哥白尼式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即直接经验。通过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在未知领域中探索,不断地生成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又为新的探究提供了基点,这样得到的知识才会有用,才会持久。

    探究性学习目前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作为一种课程。在本文中,笔者将探究性学习视为后者,将其称为探究性学习课程。     

    一、案例一:幼儿园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
   

    1.以发展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探究性课程目标概述

    1999年10月,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出版了《早期学习目标》,拓展并细化了原有的课程目标:(1)个体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PSED),具体又分为性情与态度、自信与自重、交友、行为与自控、自我照料、团体意识;(2)语言、文字与交流(CLL),包括用于交流的语言、用于思考的语言、连接声音与文字、读、写;(3)数学发展(MD),包括作为符号和用于计数的数字、计算、图形空间及其测量;(4)知识与对世界的理解(KUW),具体有调查与探索、设计与操作技能、信息与交流技术、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文化与信仰;(5)身体发展(PD),包括运动、健康、应用设备、应用工具与材料;(6)创新性发展(CD),包括尝试应用媒体与材料、音乐、想象、对经验做出应答及表达与交流观点。

    为了使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能够灵活把握调整细化后的课程目标,资格与课程局在2000年5月又发表了《幼儿教育课程指导书》,指导幼儿教师根据现有的课程目标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更加具体的短、中、长期课程子目标。

    2.课程内容的选择、规划

    资格与课程局于2000年5月出版的《幼儿阶段课程指导书》,在理论及整体实践框架下对幼儿园课程作了详细说明和规定。为了便于实践工作者把握和领会课程理念,资格与课程局在2001年10月又出版了《基础阶段学习规划》,首先阐明了课程规划(课程内容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使儿童的学习始于一种有效、有趣、多变、发展的教学情景,儿童可以在这种情景中不断探究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时,必须实现全员性参与(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其次对《幼儿阶段课程指导书》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为一线幼儿园教师框定、选择、设置课程内容,提供了诸多的探究性实践指导和翔实的案例分析。

    3.课程的切入方式

    一位幼儿园教师发现有一名跟随父母外出旅行归来的儿童兴致勃勃地给同学们讲旅游经过,还不时用手在沙地上边说边画,其他儿童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最后大家一起来画旅行路线图。于是,这位教师就按照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带领他们到附近的小镇上,并将沿途所见到的儿童感兴趣的建筑物或标志性自然物拍照,将这些照片按行进的路程展示给他们,让儿童通过“回忆”和眼前的照片,通过合作在沙地上绘出一条行进路线及小镇的地图。由于儿童的自然兴趣使然,大家兴致很高,不断地在绘出的路线上添加自己所见到的事物,有人加上几棵有点特别的“树”,有人则加上自己在路边见到的一只猫。由于城镇的地图比较难画,教师又带领儿童回到镇上,将镇上的主要建筑物拍摄下来,插在沙堆上组成儿童自己的地图,然后每个人在地图上描绘出自己的行程。等到大家都熟悉了自己的沙堆式地图以后,教师又分给大家纸和笔,让大家在纸上画出城镇地图,这样就可以带着自己的地图去城镇了。

    可以看出,作为课程的切入方式——教与学是沿循这样一条路线的:教师观察,学生表现→发现兴趣的来源与类型→准备教学,切入相关课程或构建临时课程(不断提供能够激发兴趣的材料)→儿童单独或合作式学习。这种兴趣导向的课程切入方式,以儿童的观察事物、表征世界的冲动为前提,从而保证了儿童在课程中的真实参与度和在真实情景中的探究。

    4.课程的实施特色

    “让所有学生充满快乐和成功地学习”,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是英国“幼儿阶段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理想的教学状态。英国孩子把学校作为人生最快乐的地方,把学习作为最快乐的生活。教师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学习内容,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教学形式,将赏识与激励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始终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在身心愉悦中得到成长。

    英国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等因素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二次分组。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室内外粘贴着花花绿绿的画报,挂满了形态各异的手工作品,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动手实践的成果。不管是什么课程,教师备课时考虑得最多的不是如何把某个知识点讲透彻明白,而是考虑如何设计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幼儿园一节认识“食盐”的科学课上,教师请学生动手设计了溶解、使用、购物等几个研究方案。有绘画特长的同学选择图表小组,爱好制作的就选择手工小组,而擅长电脑的当然就选择电脑小组,这样的自由选择顺应了兴趣,发挥了特长,活动时得心应手,效率更高。还有的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教师示范操作食盐的溶解,带领孩子们到商店挑选食盐,向饭店厨师请教食盐的使用等。几位教师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教师始终用赏识与激励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会用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激励的手势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期望。他们认为学生要“敢于犯错误,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会简单地去纠正,更不会去批评,而是通过错误去发散、引导,往往获得意想不到而又喜出望外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时,教师们创造出很多巧妙的方法去激励他们,如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给学生积分、发放奖品等,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积极性。

    二、案例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并非是一个新课题,英国早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之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就已在环境与发展教育中作为重点突出出来,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又呈现出一种泛化的趋势。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建立了专门网站来指导教师、课程协作者、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政府人员开发和采取各种方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网站在2002年初开辟了专栏,提供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信息以及所有学科与所有阶段的案例分析。在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背景知识)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组建一个野生生物园?方案应考虑哪些问题?并在组建时分别给出细节性问题以推动学习者进步。

  主题之一: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理解在某一地区或全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在一处某一决定的实施可能会在另一处产生影响。相应问题:(1)怎样建设、应用和保持一个野生生物园,以增强地区、国家、全球视野中的生物多样性?(2)建设园地所需的材料从何而来?材料是否具有再生性?如果没有,可否用其他可再生的材料代替?(3)如何通过此方案来提供给学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应用知识?如农作物、染料植物以及放牧等。(4)如何在学校背景下开展与此方案有关的活动?

    主题之二:公民权利和管理(Citizenship and Stewardship)

    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为将来的事情出谋划策。相应问题:(1)谁参与计划、设计以及运作建设生物园的工作?计划如何指导行动?是否经过学校领导?(2)如何确定学校内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学生都参与了计划制定过程?(3)谁参与管理生物园?(4)在活动中,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了吗?是否存在潜在的冲突?如何解决冲突?(5)如何通过此项方案增强我们保护环境以及满足今天需求的同时考虑子孙后代需求的责任心?(6)如何尽量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去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以及保持生物园?

    主题之三:子孙后代的需要和权利(Needs and Rights of Future Generations)

    自我发展的同时应虑及他人的权利和需求,当前的发展不能以危害子孙为代价。相应问题:(1)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可以从此项方案中得到哪些益处(生态的、社会的、文化的、健康的以及经济的)?(2)我们的子孙有何权利参与此活动?(3)此项方案是否可以促使学生接近或进入自然?(4)我们如何确保方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如何设计其他方法使之维持?

    主题之四:多样性(Diversity)

    理解生活多样性的重要性,没有多样性,我们的生活将黯然失色。相应问题:(1)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如何看待自然?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2)所建造的生物园能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3)探讨如何通过这一方案来满足不同层面(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环境的)的需求?(4)如何使所建造的生物园有效地将多样性的观念带给本社区的居民?

    主题之五: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认识到任何发展要想保持可持续性必须平等地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相应问题:(1)建造一个野生生物园能满足哪些基本的需求?(2)如何试图通过此方案使学校内、社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3)是否所有本社区的学生、儿童都可以进入野生生物园?如果不是,其原因何在?(4)怎样使此方案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主题之六:可持续性变化(Sustainable Change)

    理解世界的发展必须有所限制,目前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未经管理的无序化经济增长引起环境的恶化而导致全球性灾难。要力求改变现状,就必须使经济的、环境的变化具有可持续性。相应问题:(1)在建造野生生物园的地基时所使用的材料是什么?是否属于可再生资源?有没有其他可代替品?(2)我们应如何处理和应付此方案所带来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影响?(3)此方案可能会对儿童对变化的观念造成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将会发展儿童哪些参与变化的必要技能?

    主题之七:不确定性与预防措施(Uncertainty and Precaution)

    必须认清虽然我们一直在学习、努力,但行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地球——我们共同的家。相应问题:(1)建立野生生物园是否是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增强学生以及周围人们的多样性意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的最有效途径?是不是另有更有效的方式?(2)此方案应持续多长时间?实施后是否起到了正面效应?(3)野生生物园在以后将会如何发展?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长期发展?如何相应制定正确的导向措施?

    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制定自己的问题解决次序及流程,问题解决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作为参与者可以提供学生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三、思考
    目前,我国的探究性学习还是单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探讨的,缺乏课程设置上的探讨,缺乏对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层面的分析。通过对英国教育界设置探究性课程的分析,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探讨:(1)学习对象及所期望的结果。课程的设置者应该根据课程对象来考虑通过探究学习者应该提高的能力,如观察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等。(2)思维习惯或所重视的一般规则。根据探究活动的指向(某一门学科)列出相关规则,如在科学中,主要包括科学方法;在英语中,主要包括文学观点。(3)与探究内容最相关的概念主题,包括在探究中应该注重的学科框架、概念、原理。(4)具体化内容,指明学习者探究过后应该知晓的内容细节(指知识方面)。(5)所需的学习资源。探究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资源,包括图书馆、学术期刊、本地的大学或学院、互联网、教师指导用书等。(6)学习过程中的潜在路障。包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教师的)、解决途径及其他方式。(7)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探究品质。指对课程对象的了解,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技能水平如何?学习者有哪些思维习惯?学习者的概念理解水平如何?学习者的内容理解水平如何?(8)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提出在探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作为探究过程中产生新问题的生长点。(9)即将进行的评价。一旦学生进入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询问他们遇到的困难,检验他们的所得。(10)有效监督所需的适切性资源。教师在监督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如录像机等。(11)专业准备。指作为导师、监督者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情感态度准备等。(12)长期、中期及短期目标。将探究活动根据时间长短依次连接,使得探究呈现可持续性。(13)让已经掌握好的学习者辅导后进者的学习计划。指的是课程学习中的共进原则,促进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共同进步。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