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预习动机的引导与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预习动机的引导与预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就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呢?本文中,笔者从引导预习动机和指导预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谈了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预习动机 引导 预习方法 指导 预习习惯 培养

  正文:

  预习,就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并进而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预习动机,即是了解学生的预习动机,并加以引导,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使预习成为学生的兴趣。二是预习方法,即是区别不同年级段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下面就来谈一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预习兴趣,引导预习动机。

  1、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预习动机。

  关于学生的预习现状,笔者找了不同年级的多名学生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都预习,大部分学生是有时预习,有时不预习。究其原因: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的时候再看课文也不迟,反正老师是要讲解的;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和不预习没有什么差别,预习就是早知道课文而已,还有的学生则是教师要求预习就预习,不要求预习就不预习,处于被动的预习状态……总之,就是对预习没有什么兴趣。

  2、有的放矢,激发预习兴趣。

  调查了学生的预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预习动机,才能有目的地通过一些方法、措施来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1)肯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享受到预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

  (2)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得“预习能手”的称号等方法。

  (3)通过表演,激发预习兴趣。在预习过程中,如果把预习内容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恰当的表演,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石头书》时,课前布置学生读书,并且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亲子互动,根据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课本剧,分别担任课文中的角色,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预习。

  二、指导预习方法,加强预习训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重视传授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不断加强训练。

  1、规范常规性预习步骤,细化预习方法指导。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时,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预习五步法,作为要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常规性预习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低年级段学生要求适当放低)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给生字注音,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句。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3)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书面写下来。

  经过以上步骤,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边写,也就形成了相对较规范的预习流程。对于预习笔记,笔者认为不需学生每文必做,每次必做。简单的课文,在课文上写写画画即可,重要的是常规性预习步骤的有效落实。对于后进生,预习要求可适当降低。

  2、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督导。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2)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听听别人的预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人人预习的风气。

  3、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笔者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还提醒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总之,只要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布置预习作业,并且坚持不懈的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