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在茶道中的应用

西汉时期,我国香文化已初步成形,著名的“博山炉”就是长安巧工丁缓设计制造的。南朝乐府“杨叛儿”歌中唱的:“ 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以香料香器表达男欢女爱之情,立意很新颖。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合香方法逐步完善。如佛教内典《金光明最胜王经》“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中就记载有“菖蒲(跋者)。牛黄(瞿卢折娜)。苜蓿香(塞毕力迦)。麝香(莫迦婆伽)……香附子(目窣哆)。沉香(恶揭噜)。栴檀(栴檀娜)。零凌香(多揭罗) ”等三十二味香药,而且中、梵文并列,颇为丰瞻。

  唐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各种宗教仪式要焚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大量使用香料,并将合香、烧香、熏香、鉴香发展成为一门高雅艺术,后来传入日本,演变为日本 “香道”而流传至今。

  宋代是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期,有多部香文化著作面世,如洪刍《香谱》,陈敬《香谱》,叶廷珪《名香谱》,以及南宋《居家必用事类》等。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文人丁谓的《天香传》是一篇很重要的香文化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对宋代香品、香器乃至香文化现象都有很具体的描述,值得仔细研读。

  元、明时期香文化基本是唐、宋的延续,没有大的发展。明代出现了几部香文化集结著作,其中以周嘉胄的《香乘》最为丰富,正如清代《四库全书》辑录者所评定的那样:“香乘二十八卷,明周嘉胄撰……殚二十余年之力,凡香名品故实,以及修合赏鉴诸法,无不旁征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自有香笺以来,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香严三昧十卷,篇帙最富。嘉胄此集乃几于三倍之。谈香事者,固莫详备于斯矣。”可谓推崇备至。

  大约到了明末清初,香文化开始趋于没落,清末逐渐销匿。晚清香文化虽然已经没落,但在少数士大夫家庭中还多少保留着一些合香、焚香的习俗,关于这一点,我们在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可以得到印证。及至清末,由于频年战乱的原因,官僚腐败,民不聊生,香文化渐次销声匿迹。到了近代,礼仪尽废,风雅不复,诸如茶道、香乘、插花、赏画这样高雅的文化传承渐次断灭,或者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到质疑,凡此种种,令人叹惋不已。文革以后,传统意义上的香文化大陆上已然绝迹。但在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地方,还多少得到一些保留。所幸古人典籍尚在,为我们重新挖掘整理、乃至弘扬提供了便利条件。

  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当时都城临安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可见同茶文化一样,在我国古代,香文化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在我们解读陈敬《香谱》、丁谓《天香传》时,就能深刻理解这一点。

  2 合香略说

  合香,也写作和香,调和香材的意思。关于合香,现代人可能比较陌生,大家经常看到的都是单一香材,或熏或烧,或印或佩,以沉香、檀香为主。在我国古代,焚烧单一香材的情况比较少见,这是香文化流传东瀛后所发生的变化,在此有必要加以说明和澄清。宋代陈敬在《香谱》中说:“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一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可见,合香是根据中国古代的中药配伍原理,将各种单一香材通过调合,达到一定的香韵效果和品鉴要求,从而达到调和身心的目的。调配合香除了主要香材外,还要有保香剂和安定剂。后者起着调和诸香的作用,主要有麝香、龙涎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甲香等。另外,古人为了使烧香时香烟凝结不散,还使用龙涎香及艾纳,据说都有很好的效果。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