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大学教育中的失职表现的浅析

关于政府是如何关心并致力于推进教育发展的“美好”形象都原原本本地写在了课本上、出现在了报纸头条上,而当今天众多高校毕业生怀着大有作为的兴致走出校门,转而便开始面临遭受找工作层层挫折后的绝望时,他们却很难找到那个“美好”的政府。

  以上这段话希望能尽量如实地表述出了正在努力找工作并拼命准备考研的毕业生“茫然四顾”的心声。

  不可否认,自古及今,中国任何一所学校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鼎力相助”,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按照历史的记载,孔子开办了民办教育的先河,但最后还是被政府纳入统一管理,失败原因很大程度上出在其“学而优则仕”的办学理念上,即教育出的学生必须为政权服务方能有所为。其局限性至今还可在现代中国众多学生的观念中可见一斑---好好学习的直接目标是考大学,考大学的最终目标是当官。难以想像的是,这样病态的观念一直持续至今,进而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也被渐渐凸显了出来,首先,政府、政权的维系需要一批有素质的人,其统治须有不断扩大的统治基础,故政府必须办好教育,尤其以设立太学、大学为盛;其次,鉴于中国民间社会向来经济薄弱的基础,无力广兴私学,故政府不得不办教育。以上两个条件基本促成了官办教育在两千年历史中处于教育的“显学”地位,不可撼动。

  在古代,与人口总数较小的实际状况相应,统治阶层需要的各类人员数量有限,故人才的选拔比例被朝廷严格的计划予以控制,从而较少甚至没有出现过“多个萝卜顶一个坑”的现象(北宋、清末除外)。政府仅仅做好控制人员选拔数量、拟定考试内容(如固定以四书五经八股文为据)的工作后,便可高枕无忧,我想那时绝没有读书人“失业”一说,退一万步讲,最糟的结果也不过是回家做个会读书的农民或者会种地的书生。因此古代政府在教育上的职责仅仅限于学校教育或考试教育,至于此外“不仕”产生的连带结果,政府不负责。按照这样一种解释演进下去的话,如果政府在教育上管理得太多,相应地社会也会对政府在教育之外提出相应的合理要求---例如,众多人考取了某大学其中一个并不热门的专业,毕业之年却基本都找不见工作,因为社会众多行业没有此种专业的容身之地,这时人们就会对政府提出某种质疑、要求一种答复或者说解决之策。“显而易见地,社会并不需要这种专业的人,为什么还要要求学校设立此专业呢?”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便详述。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政府在教育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问题是值得考虑并予以探讨的。我信奉这样的信条,“最好的政府往往是管事最少的政府”(梭罗),而前提须是在一个自由度较大的开放社会中,因为那样的社会下,民众的自主性较高,政府理性的有限性必将在民智有效联合、合作的面前显得相形见绌。而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深受几千年“愚民”传统影响进而导致产生“民愚”这一被放大的假象,对民众不予信任或者信任度甚微,政府喜欢一家独大,众多本可放开并还给民众管理的事务还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注定了政府管事不断增多情况,同时也要相应背负更多包袱。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