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第2页

  最近,一项名为“别墅家庭”的计划正在法国悄然兴起,缺少温情的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他们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美国:

    躲开“空巢”住公寓

    美国老人大多选择老年公寓度过人生的“夕阳岁月”。

    弗州62岁以上老人可以申请入住老年公寓,那里有专职员工照顾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居。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入住高档公寓或政府资助的老年公寓。前者为私立,收费昂贵,服务设施和质量也相应更好;后者是老年公寓的主流,主要面向中低收入老人,入住者需符合一定的年收入要求,因州而异,并将收入的1/3交给公寓,不足费用由政府支付。  

    幸福的晚年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

    美国退休老人都有养老金,这是美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仅靠养老金不能保证应付晚年生活的各种问题,于是不爱储蓄的美国人大多在中年时即开始投资私人养老基金。此外,上世纪80年代开始风行于欧美的一种“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依然流行。

    老年人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时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当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养老事业的经验,将好的政策和模式引入到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中来。
 

  (三).针对我国的国情采取相应的办法

  1、认清精神赡养的重要意义

  对老年人的赡养,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物质赡养的基础上,许多人认为,只要让老年人吃好穿好,就是尽了子女的义务,其实不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一步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老人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成面的赡养。为什么{常回家看看}一夜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久唱不衰?我想,其更深成面的意义,恐怕也和精神赡养有关。

  2、多关心老同志的政治生活

  生活在基层的众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多老同志,无一不历经了国家和本企业前进过程中的风风雨雨,他们关心社会的变革和本企业的兴衰,渴望知国情,知厂情,发挥余热,尽绵薄之力。但目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人走茶就凉,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对老同志象征性地表明一下之态外,平时不管不问。老同志也渴望各级领导多关心一下他们的政治生活。

  3、多渠道开拓养老模式

  子女成才,爹娘以老。年轻人四海为家,老父母“独守空巢”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养老事业是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介入,共同托起桑榆满天的晚霞,当前应由政府倡导,民间参与,多种模式赡养老人。譬如政府投资,为老人雇保姆,主要针对孤寡老人;社区服务;托老站养老,适应有一定条件的老人;以房养老,养老新观念,“倒按揭”的形式值得鼓励;另外还有志愿者服务,组织义工,社工介入养老服务领域。

  社会总动员

  4、加强政府投入、并联合民间力量共同为养老事业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只靠子女来照料老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政府提供社会性的服务。随着老年人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越来越差,因此就需要一个社区服务系统,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现代社会里,政府如果光强调“孝”,未免有一种推脱责任的嫌疑。因为社会发展到现在,单纯地靠家庭去养老,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一定要提供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除了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提供服务之外,民间各种力量也应该积极投身其中,比如说为老人生产各类产品的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优惠条件,进行微利生产,为老年人服务,而其他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等等,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完备服务,以应对我们国家即将到来的众多老龄人群。 “到2050年左右,我们国家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可能要突破4.4亿,到那个时候,如果我们还不能做好准备,整个社会将会面临非常大的考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物质条件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做好社会养老工作,让“老有所养”由愿望变为现实!

  百善孝为先,让我们携手关爱老人,共享圣城的和谐,让爱心永存!“

  参考文献:

  [1]原新;社科院老龄办[老年人与社会]2008第一期

  [2]高力敏;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障2004年

  [3] --《中老年保健》2004年10期

  [4] 老年抑郁症治疗专家指南[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 2003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