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因素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实现社会公正依赖于政府执行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时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需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支撑。为此,处理好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各个因素。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升政府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到来。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会 第3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2页

  ③《价值和价值观》 王玉梁 1998年8月

  第一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第4页

  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条例》
摘 要:现代国家十分重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影响到国富民安,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及个人生存、发展空间的拓展。本人将从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执行两个环节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在其发表个人微薄之见。

  关键词: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维护社会公正是国家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能。①然而,维护社会公正缺少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制定必须贯彻“公正、公平、公开、合理化”等原则,才有利于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执政为民之理念才能得以落实。

  我现将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因素——公正、公平、公开、公众参与等方面作一定的浅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新时期我国坚定不移的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也拥有一套价值标准,其标准需考虑之因素——利益的表达形式,涉及的利益主体,价值的配套,并且这一切都反映到公共政策制定中来。使公共政策制定符合社会发展之潮流。

  专家和专业化知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科学的建议能够弥补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理论缺陷。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知识、专业的分析,为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因此,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专家的智慧,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反复的论证的过程。此过程必须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为其政策制定者提供设备、生活补助等。经历时间的磨练,多次的讨论。这样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才是高水平的,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制定必须考虑一定的因素,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发布有关公共政策制定的信息。呼吁全社会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中来,打破传统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便捷的特点,广泛征求民意,让网络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借助互联网将各项领域内要制定的公共政策公之于网络,鼓励公众献计献策。广泛地把公众的意愿体现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逐步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及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

  积极动员广大公众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公众的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本土化的同时更有利于公共政策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具体的落实。让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走上民主化、科学化的道路。

  民众的意愿及民众参与是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民众意愿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落实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在全社会借公共政策制定的全民参与之东风,鞭策鼓励民众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参政意识,推动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民形象。公共政策制定贯穿民众参与及民意。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公共政策制定必须坚持的一大重要因素。

  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分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争取实现利益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必须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各个利益群体所处的具体情境不同,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不同形式的利益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则要求不同。然而,如何进行利益的分配?我认为:“国家在进行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政策制定理念。”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个人或利益群体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价值观。

  在相同的客体面前,不同的主体与客体结成实际上不同的价值关系。因此,就有不同的价值观。有多少主体就有多少价值,它们彼此间不能完全重合或代替。为此,“应提倡价值和评价的个体性、多维性、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等”。3这些特性应在其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多元性,与适应不同主体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之一,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处于支配地位,公众则处于被支配地位,适时调整两者之间的位置则显得十分的重要,政府处于优势地位的权威性集团。由于权力的集中,权欲将会膨胀,使得资源、权力过度集中,从而导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政策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公共政策制定超越或落后于当今社会现实。政府是充当“守夜人”还是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有待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难免以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冲突。如: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三元制”(住在农村拥有城镇户口,住在城镇未有城镇户口,工作在农村拥有农村户口)。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发展机会。使多数人成为了户籍制度下的牺牲者,未能发挥个人的才能。户籍制度可以说应该终结。这时,就得考虑该项政策的生命周期,公共政策生命同期的长短,应根据当时制定处理某领域的事情完成程度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政策的负面影响。要根据其政策存在是否推动社会发展,起码是不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标准。由此看来,中国的户籍制度有待改革,从而推动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处于优势地位的权威性集团、权力集中。因此,政府官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及政绩观的取舍,也会影响到公共政策制定,如:嘉禾县委、县政府已于5月1日联合下发“嘉办字[2004]37号”通知,废止珠泉商贸城拆迁的“四包、两停”政策。此案例证明了,政府权力、资源集中、政绩观的误取,导致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不符合社会发展之要求及广大民从的意愿。再此,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本身又具有权力扩张之特点就明显的在此案例中显现出来。我认为,此案例是典型的政府官员为政绩,人为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迷惑公众的事件。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官员应注意自身的素质,应遵循政策制定是为公众牟取利益的原则,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升官发财的途径。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