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之困境探讨

 纵观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普遍的口号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为工作而学习”;“以任务为参照,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等。开发的产品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结构和课业文本与原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表和教案比较更突出职业化,从形式上看似乎比较完美,体例上亦符合要求,可仔细研究其内容并与原先的教学内容比较,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表面看来是采用了项目教学模式,可学习的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无异,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发的产品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系统研究,没有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内涵,甚至连职业教育的术语都模糊不清,凭着一腔热血,采用行政命令,机械模仿,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编写几本粗制滥造的教材而草草收场。课程开发不过是对外宣传的口号而已。归纳起来,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管领导和课程开发人员缺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意识

  课程开发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开发”是需要智慧的,是要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很多职业院校听取了几场专家关于课程开发的报告后,便以为掌握了课程开发的工具,发布行政命令,强行推广实施。有的院校把课程开发寄托在职业教育专家身上,花重金聘专家进行课程开发。专家只是职业教育理论的专家,对学校的课程开发可以起宏观指导作用,却不能够具体实施各专业的课程开发。也有的院校片面夸大企业的作用,迷信企业技术专家,把他们看做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企业专家只是企业的专家,他们熟悉的只是职业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理念并不熟悉。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也应该是学院专任教师。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产品只能由教师来完成,也只有他们才熟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律、专业领域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只有让全体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才能更好的理解专业建设,并能创造性的实施课程。 C#图书管理系统论文+源码+ 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职业院校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是好的,但在课程开发之前,学院领导层应冷静的分析学院目前的办学状况,如招生规模、学生质量、师资水平、经济实力、实训条件和校企合作等情况,找出学校目前办学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发动全校职工进行讨论,营造改革氛围,树立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意识。其次,组织全员教职工学习国内外职业院校成功办学的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为什么进行课程开发”,“开发什么”,“怎样开发”等问题,以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研室主任为主体,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分析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课程开发理念和思路。再确定一个院系的某一个专业和课程体系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教师的报告普遍缺乏职业教育理论的支撑,认识肤浅,学科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根据存在的问题要求课程开发人员重新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资格研究”;“怎样进行资格研究”;“如何撰写专业调研报告”;“什么是典型工作任务,如何确定”;“什么是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项目”;“为什么要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与原先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大纲区别点是什么”;“什么是工作过程,与生产流程有什么区别”等等问题,要求课程开发人员重新撰写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开发方案。第三,以系为单位,组织教师观看姜大源、赵志群和徐国庆课程开发的网络视频报告,特别是姜大源老师的报告生动,感染力强,内容丰富、理念先进。要求教师反复聆听,有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学科教学思想,相当于对教师进行洗脑,先彻底抛弃学科教育的人才观,重新建立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激发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的欲望。

  只听报告还是不够的,要组织分管教学领导、系主任和专业带头人深入学习专家的文章、专著如姜大元老师的12个《观》、《说》、《论》、《辨》;赵志群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徐国庆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等。只有用职业教育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课程才真正去“开发”,而不是“编造”、“抄”和“机械模仿”,才能真正指导并建立自己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的产品才具备潜在价值。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