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学习和尝试了很多学案之后,结合自己以前的教学,受益匪浅。实行学案,不仅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不得不承认,相比之下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它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精讲,也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两者的区别如下表:

  项目   教案   学案   目的

  为教师上好课,预设教学方案

  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学习方案

  性质

  着眼于如何“教”,侧重于使学生“学会”

  着眼于“学”,侧重于使学生“会学”

  角色

  侧重教师主导

  侧重学生主体,主动地“学”

  表达

  界面规整,表达严整,多用书面语

  界面亲切,表达生动,多用口语

  两者的联系是: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自我检测达到每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落实,不留死角。那么究竟怎么去设计和操作学案呢?

  一、学案的准备阶段。学案在形成之前同年级同科老师都必须先熟悉教材和课标,真正把握每个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与其他知识的前后联系等等,然后通过集体备课敲定学案成型,在集体备课中先有主备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备课的思路,其他教师进行完善和补充,最后由主备人执笔形成学案,学案形成后,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对学案进行变通,使学案能指导自己的学生自学,顺利的掌握知识。由此可知,学案的形成是同年级同科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敌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都说明了集体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克服单打独斗的弊病,实行资源共享,使每个教师都能从中受益,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也说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它需要每个教师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观点展现给其他老师。由此看来,用学案之后,教师在课前较以往要忙得多,并不是想象中的“一人备课大家享用”的轻松状态。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二、学案的应用阶段。原来上课就是老师在教案的指导下去施教,上到哪儿,都是老师自己决定,只要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该上的课上完就可以了。而学案准备好了,教师用学案去指导学生自学,上课45分钟,大约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目标指导下进行自学,独立或交流去解决学案中的各个问题,并将易混点讨论后还不清楚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请教师帮助解决,正是有了这个时间教师才有机会参与到学生中去,为一个或几个学生解决一些学生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通过教师这段时间的收集,为后面10分钟的精讲做准备。紧接着教师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为学生解决困惑,教师先将多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学生点睛,使学生解开心中的疑惑,再就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举手发问,教师给予及时指点。最后剩下约15分钟就是学生自我检测,根据学案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对疑惑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上课的45分钟教师仅仅安排了大约10分钟时间,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必须精讲。这是以往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回想以往教师总是一人在讲,占去了一大半的时间,有时甚至满堂灌。现在不存在了,教师讲多了,多占了时间,下一个环节就完不成了,逼着教师少讲、精讲,这是比以往改变最大的地方,教师慢慢由不放心达到真正放心。

  三、学案反馈阶段。原来老师上完一节课,作业一般都留在课后,根本不知道学生的作业是否独立完成,而学案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目标指导进行自学,独立或交流去解决学案中的各个问题,同时教师能够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在自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及时解决。真正做到堂堂清,天天清。

  由此可见,学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案能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学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交往与互动的立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