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令人担忧。论文分析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正文:

  建国初期的1953年,全国仅有高等院校148所,在校生21万人[1]。2007年全国已有各类高等院校2321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2700万人[2]。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本文源自六维论文网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本文现从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及存在问题方面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1999年的大规模扩招是一个转折点。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正式开始连续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增长。到2002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到15%,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抉择,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在随后的几年里,毛入学率这一指标逐年刷新。2007年全国平均毛入学率达到23%,一些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了50-70%以上。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2007年比扩招前1998年增加了5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21%,远远超出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中国是世界教育大国,但不是世界教育强国。自从2003年以后中国大学生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中国四年扩招完成了美国27年高等教育的成绩。估计2009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2500多万,毕业生为660万,加上以前几年未找到工作的待业大学生,约900多万,可想而知2009年是一个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且竞争激烈的一年,尤其金融危机的打击,好多企业倒闭、裁员,这无疑来说对大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将会在下文对中国目前大学生扩招的利弊作者进行讨论。

  二、高等等教育大众化与“质”与“量”的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就有可能变成失败的高等教育。而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或是根本找不到工总;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三、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与分类

  3.1 研究生教育状况

  我国高等教育分三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主要分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从某种侧面代表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前沿与水平。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力扩招的同时,研究生的扩招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2007年招生的研究生人数接近42万人,是扩招前的1998年的5.7倍,比恢复高考的第一届(77级)大学生还多15万人。从1999年至2007年的9年间,研究生的扩招的平均增长率达22%,比相应的普通高等院校扩招率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研究生的贬值率也是非常高的。

  3.2 高校的综合化

  现在我国高校综合化、合并之风盛行,自1992年起,高校合并硕果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高校综合化的优点甚多,如:1、综合高校很多专业是可以互补的。2、生源范围广,易于招生。3、可获得政府更多投资。

  例如作者熟悉的几所高校:鞍山师范学院为师范类院校,依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设立非师计算机专业,学费为师范类两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为地方性高校,专业之广令人佩服之极,前些年是全国唯一一所综合性大专,随办学条件不差,但也不是特别好的那种,许多省级教育机构就误将其划入SP1里,致使其2006点汽修专业的最高录取分数为547分,竟比当时辽宁二本分数线的430分高出117分。

  虽有有点但缺点也不在少数:1、新成立的或并入的专业大多条件不好。2、无形中使高校的整体形象及某些专业下滑,3、学生的就业得不到保证,对学生不负责。

  作者就所知晓举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原为煤炭部下属工程类大学,教育改革后为省属一本,为建立综合性大学在开设计算机与英语专业的,随着2004年的北方计算机产业泡沫爆炸,几乎没有几个学生从事本职专业,英语专业学生更是戏言:“拿下专八,可将毕业证撕掉”由于教育资源分散,同时也导致一些主打专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下滑,矿石加工在2008由全国第六下滑至第十三名。与此同时,鞍山师范学院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原为鞍山市师范学校,为晋升本科并入鞍山师范学院,鞍山市师范学校原有校区面积是现在几倍有余,占地300多亩,钢琴 画室,机房 都比较充裕,可现在只是鞍山师范学院的一角,破烂不堪,但其使用的教学资源依然占各院系的前列,悲哉!而且还开设一些不应该的专业,在同学眼里广为流传的四大坑人专业中的行政管理专业,学校虽然已招生两年,但至今尚未得到国家承认,校方的不负责,学生的悲哀。
 
  四、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的问题

  4、1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2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且能力过低,无法胜任高端行业。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随就业尚比本科生就业形势明朗,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例如: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师范部开设的普师计算机专业,其课程包括师范类课程,又包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是师范部课时最多的专业,就其计算机课程而言理论化过于严重,计算机课程庞杂且过于理论化,几乎没有几科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3 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一方面,教育者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映射出中国教育的现状。一位教授在报告指出,中国教育是摧残人性的教育。

  总结:

  我国一直都在高喊教育改革,但事倍功半的是教育改革却培养不出人才。仔细想一下,迄今为止,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成就和失败本来就是一回事,详细来说就是: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在增多、学校的规模在扩大这是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却导致了养不出大师级人才这样一种令人失望的结局。这是何原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仔细地想想原因何在?如果找不出最根本的、最致命的原因,我们国家的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和成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可见,上述问题不解决,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发展成真正的高等教育,教育问题关系无数学生的命运,教育问题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命运,教育问题一旦解决,无论对学生、家长、社会还是国家都是天大的喜讯。

  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OL/EB].
  【2】 李国斌 王贵玲 .现行高等教育机制危害国家未来 《当代教学论坛》2009年第4期

  【3】 浩歌. 提升大学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5月

  【4】 杨东平.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A].教育考试信息摘编.2006.10

  【5】 薛华.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6.1

  【6】 李跃波. 高校教育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2008年第18期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