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网购+快递”的组合形式使礼赠变得更具隐蔽性。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只要支付一定的税点金额,就可以在很多淘宝店铺开具出“办公用品”、“会议用品”的发票,为公款送礼提供了便利,而礼赠就批着“办公用品”的外衣进入了某些教师的腰包。
(2)家长送礼的从众性,强迫性
在凤凰新闻综合提供的数据中,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公众眼中,教师节是什么样的节日?”49.3%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尊师重教的特殊日子”,40.2%的人认为是“教师自己的节日”,21.8%的人认为教师节是“家长和学生的谢师节”。
在问卷分析过程中和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家长们所纠结的最大的焦点是:如果其他家长都给老师送礼,自己不送的话,老师会不会对孩子另眼相待呢?
其中一位家长表示,他不擅长与老师沟通,但也会参照其他家长的做法,在逢年过节时“表现”,也不期望因此让孩子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只希望不给老师留下坏印象。
四、礼赠对“尊师重教”的异化
(一)“尊师重教”的原意及教师接受礼赠的缘起
“尊师重教”这一概念出自于《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这就是“尊师重教”的出处。
在我国古代,逢年过节或者一学年的始末,东家往往会赠与教师银钱或礼物,通常称之为“节仪”,用以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和感谢。
(二)从礼赠来看“尊师重教”异化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的中国国情下, 礼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从较纯粹的情感表达工具逐渐具备商品属性。礼赠作为商品, 充当着双方交换利益或服务的媒介。家长给予礼赠与教师接受礼赠这一环节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环节。礼赠本身也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实体,去交换诸如“听课最佳座位、竞赛机会、升学机会、班委机会”这些商品。
以礼赠作为切入点,“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的异化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但教师在接受礼赠之后,尤其是接受越线的物质价值较高的礼赠之后,师生关系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生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某些教师会偏向于送过礼赠的学生,而这种偏爱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未送过礼赠的学生的失落感和无措感,这些学生或许会厌恶给予礼赠的那些同学以及接受不恰当礼赠的老师,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而拜金主义思想也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2、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立足于学生的目的,但在越线接受礼赠之后,教育目的掺杂了以学生为本位之外的经济因素。礼赠成为了教育教学的奖励或是回报。比如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及其家长为老师送上几支鲜花、一张贺卡或一个电话问候,以此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与敬意。这是正常的、在一定价值量以内的礼赠,这也的确有激励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但不正常的越线礼赠则催生了过分的功利性和贪婪。 “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6):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