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5)

时间:2025-06-29 09:52来源:100107
在社会学上,无论是封闭社会网络中的规范、信任与互惠,还是开放网络中的信息与影响力都是一种社会资本,借助这种社会资本,个体得以发展、社区得

在社会学上,无论是封闭社会网络中的规范、信任与互惠,还是开放网络中的信息与影响力都是一种“社会资本”,借助这种“社会资本”,个体得以发展、社区得以安定。在乡土社会,最为显著的社会资本是由氏族宗亲关系而形成的熟人网络。同理,学生家长给予教师礼赠,也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护,以表达对教师群体的尊重和感激,或者达到教师对学生的额外关注和照顾的目的。

(2)国家政策法规难落实,礼与贿的边界不明晰

教育部曾于2014年7月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设立6条“红线”,其中包括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针对教师师德问题,教育部也推出一票否决制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紧锣密鼓的制定各种关于教师师德管理的办法,其中收受礼品则是主要治理对象。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已正式启动,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方针不动摇,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但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实行过程中,由于礼赠的隐蔽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民众的不信任和不配合,它的落实结果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礼与贿的边界不明晰,查处的难度很大且无法对教师接受的礼赠定性。

社会学家贝夫根据给予礼赠的动机采用了表达性和工具性的“二分法”分类标准。表达性礼物交换是依据礼赠给予者和礼赠接受者双方的社会关系来决定双方礼物交换的种类与多寡,这反映了礼赠给予者和礼赠接受者之间长期的社会关系,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维持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换主要是由积极的平衡互惠原则支配的。而工具性礼物交换则与之相对照.主要是以功利为目的、由消极互惠原则所支配的短期社会关系,交换者想从交换中获得一定的利处。

但他同时认为,在切实的礼物交换过程中,表达性礼物和工具性礼物的界定不具有绝对性。但在不同的场合中,二者中的一个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简单地把表达性礼物界定为“礼”,把工具性礼物界定为“贿”,是非常武断而不适宜的。那么,在动机无法界定的情况下,通过礼赠的经济价值来界定礼与贿的边界是否可行呢?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五部分(规范礼赠,重构“尊师重教”)中进一步讨论。

2、内部因素

(1)礼赠形式的多样性,隐蔽性

根据发放并回收的有效的问卷反馈和个别老师以及家长的访谈结果,大部分老师表示接受礼赠的压力较大,有时虽然拒收成功,但明显感觉和家长之间的气氛尴尬。某些时候礼物退无可退,接受礼赠之后与学生及其家长的相处距离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拿捏。礼赠形式的多样性和隐蔽性,加大了大部分不想接受违规越线的礼赠的老师们拒收礼赠的难度,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为部分想增加“额外收入”的老师提供了可趁之机。

调查结果显示,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形式的礼赠仅占了很小的比重,而宴请、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形式的礼赠占了很大比重,大部分老师喜欢的且愿意接受的礼赠则是物质价值较低、象征意义强的礼赠,如手工贺卡、短信祝福等等。但据学生家长反馈,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个别“害群之马”通过向学生推销参考书、补习班课程甚至保健品来获取回扣,而这类回扣本质上就是半强迫性质的“异化礼赠”。 “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5):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76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