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个现象,本项目以杭州市中小学生教师接受礼赠现象为切入点,追问“尊师重教”传统异化的原因及表现,揭示“尊师重教”传统异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并在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教师收礼经验条例,从正面实施一系列改进措施,明晰礼与贿的边界,强调制度上的有礼而无贿,重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本项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理论意义的层面上,一是揭示教育改革发展时期遇到的问题(以城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为例);二是揭示送礼方与收礼方的心理状态及城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的原因及影响;三是提出城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问题的解决思路,从而重构“尊师重教”的正确价值观并加以发扬。在实践意义的层面上,又可分为对教师群体(包括师范生群体)的意义和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意义。对于教师及未来要成为教师的师范生群体的意义:教师处在相对特殊的人际网络之中,而这一人际网络主要由教师同辈群体、学生及其家长构成。必然存在着学生及其家长给予礼赠的状况,面对这一状况,是否应该接受礼赠?是主动地索取礼赠还是被动地接受礼赠?在收礼过程中及收礼后的行为表现是否会有所不同?这一系列问题对在岗教师和广大师范生群体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和警醒意义。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意义:明晰礼与贿的边界,强调制度上的有礼而无贿,既无损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美德,又不至于将礼仪歪曲成贿赂,有助于重塑教师及教育部门正面形象。一是为学校管理及相关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二是为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及氛围助力;三是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好地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研究现状
尊师重教是老生常谈却又愈谈愈新的一个话题,礼赠是它的流变与异化的重要体现。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小学生教师接受礼赠行为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已正式启动,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方针不动摇,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针对教育公平及教师师德这两个热点问题,前人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仅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字“教师师德”就找到了272089条结果。中国自“十五”规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首次提出教育公平理念,以及美国教育公平理念的“公平的正义”理念为实施此项目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即便有关教育公平和教师收礼的研究资料较为丰富,但针对城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的相关内容较少,缺少完整的理论的论述,同样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字,仅有311条搜索结果,且学术观点大同小异,其他学术研究类网站反馈的结果也是如此,这对研究是一大挑战。但此项目主要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及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可弥补理论研究资料的缺陷。
(三)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抽样调查、个案访谈、文献查找等专业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避免了单纯定量或定性研究的局限性,同时确保此次调研活动过程及结果的科学性。
运用office,spss13.0等专业统计软件,通过各种统计途径,精确分析调查数据。
由于本研究问题具有一定敏感性,可以预见各所中小学教师在填写问卷过程中会有隐瞒甚至不实的情况。因此计划将问卷“分流”,分类为“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即送礼方和收礼方,将所得数据对比整合得出相对准确的调研结果。 “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2):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