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本研究非常重视访谈话术,多采用较为开放的提问方式并追问细节。谈及某些较为敏感的话题时,被访者的立场和态度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二、杭州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象的实证研究以及现状总结
(一)杭州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的概况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随机抽取了杭州市的7所中小学的教师及学生家长,发放教师问卷数量共计2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179份,发放家长问卷数量共计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330份。此外,还对5名杭州市中小学的在职教师和各个学校的十二名家长进行了电话访谈和在线访谈。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杭州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象目前比较普遍,除了包含友情关系以及物质价值较低的正常礼赠之外,也出现了非正常的礼赠,即越线违规收礼的现象的存在。
根据教师问卷的回收整理结果,所有参与此次问卷填写的老师都接受过礼赠,在诸多类型的礼赠中,学生自制的贺卡等手工艺品、水杯、鲜花盆栽等廉价且自愿的礼赠最受教师欢迎,且占据了很大的礼赠比例;家长的宴请和娱乐活动款待各自占据了16.67%的比例。且所有老师在碰到送礼的情形时,都在收还是不收之间纠结过。在碰到特别热情的家长,很难拒绝时,约有30%的教师选择“直接拒绝”,约有60%的教师选择“收下,暂时放一放。找一些合适的东西让学生周末带回家作为回赠”,约有10%的教师选择“收下,并强调下不为例”。从教师问卷的回收整理结果来看,来自家长的礼赠给大部分的教师带来了一定压力。但约有三分之二的教师表示对送过礼的家长或学生,在感情上有所倾斜。
根据家长问卷的回收整理结果,约有83.3%的家长认为学生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或者送贺卡、单束鲜花之类作为礼赠,16.7%的家长认为应该根据家庭经济能力给予教师礼赠。超过五分之四的家长表示孩子给每位主课老师、班主任所送的礼品价格不超过50元,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钱就可以解决。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表示给予教师礼赠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老师对孩子在学习等方面更加关心和照顾,一部分家长是为了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和感谢,但也有小部分家长表示“别人都送了,我不送的话,怕孩子吃亏”。3.8%的家长碰到过老师暗示送礼之类的情况。而74.8%的家长表示给予老师礼赠之后“有些用”。
根据发放并回收的有效的问卷反馈结果,大多数的杭州中小学教师接受的是包含友情关系以及物质价值较低的正常礼赠,但越线违规收礼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在访谈中暴露得更加明显。部分家长将物质价值较大的礼赠给予教师,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未给予礼赠的家长们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学生家长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以及对教师队伍的不信任感的发酵,另一方面是教师队伍中确也存在着败坏师德建设的害群之马。两相作用之下,“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如果放任自流,当人们意识到要重建师道尊严,维护社会风气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二)杭州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的特点
1、礼赠形式的多样性
根据发放并回收的有效的问卷反馈和个别老师以及家长的访谈结果,杭州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接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2)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
(3)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 “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3):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