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他正常的物质价值较低、象征意义强的礼赠,如手工贺卡、短信祝福等等。
2、越线礼赠的隐蔽性
越线礼赠的隐蔽性主要体现在礼赠的给予方式上。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网购+快递”的组合形式使礼赠变得更具隐蔽性。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只要支付一定的税点金额,就可以在很多淘宝店铺开具出“办公用品”、“会议用品”的发票,而礼赠就批着“办公用品”的外衣进入了某些教师的腰包。除此之外,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个别“害群之马”通过向学生推销参考书、补习班课程甚至保健品来获取回扣,而这类回扣本质上就是半强迫性质的“异化礼赠”。
相对于礼品礼金这些相对容易拒绝和区分界线的礼赠,宴请、旅游券、健身卡等等人情往来上的礼赠的拒绝难度更大且不易查处。信息时代提供了网络便利的同时,也为越线礼赠的给予和接受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杭州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象的归因分析
(一) 城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象产生的主体原因
1、城市中小学教师待遇
现代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济人”。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描述,“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每一项交易的意义。”“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论对他们的好处。”
当时空转换之后,部分教师也成为了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经济人”,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是促使“经济人”采取一系列行为的原始动因。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物价水平持续提升,但教师的工资水平和待遇状况的改善相对缓慢。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面临着社会高期待高要求与偏低收入的困境,教师不再是令人向往的职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化的社会格格不入。 工资水平的低下在日益增长的物价面前,生活难以为继,转而投资第二职业。“临时工”在教育行业也是屡见不鲜。学生家长对教师及教育的信赖程度愈发降低,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愈发尴尬。
综上,教师待遇较低是促使教师接受礼赠甚至越线接受礼赠的一大原因。
2、存在于师生关系中的“利他性”
行为学家认为,人们除了从事利己的经济行为,还会从事源于责任感、虚荣心、光荣感、怜悯仁慈之心、对亲族之爱或单纯由于习俗的行为。因此,在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利他主义行为,但单纯地运用“经济人”假设无法解释这些利他主义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同样运用了“社会人”假设。教师教导学生,给予学生关怀和教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一种利他行为,而学生家长将礼物赠与教师,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定义为一种发自感谢的利他行为。
(二)城市中小学生教师接受礼赠现象产生的客体原因
1、外部因素
(1)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特点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根植于土地的“乡土社会”,是基于血缘、亲缘关系而形成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差序格局”的形式,即以自我为原点向外作同心圆,离原点越近关系越亲近,反之关系越疏远。在乡土社会中,春耕秋收,婚丧嫁娶,少不了熟人之间的你来我往、互帮互助,人们的社会关系多是通过“物物交换”的形式体现,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从而构建起村庄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 “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4):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