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模式看泛东亚地区的未来

从欧洲模式看泛东亚地区的未来
摘要:从1951年成立到现在,欧盟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从煤钢联营到欧洲宪法的通过,欧洲地区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多,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就其整体而言,无疑是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体。长期以来,欧盟模式广受关注,实践证明,第二个或多个“欧盟”不是不可复制。泛东亚地区与欧洲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有合作的主观需要,相应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只是远没有达到欧盟的水平,或许我们应该从欧盟模式和发展历程中学到些合作和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欧盟,泛东亚地区,合作,后民族,国际组织,东盟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09级政治学系思政专业 齐明明

  一、前言

  我们近代的先进文明,总的来说是欧洲开辟并引领发展的,不管我们是不是承认,我们的道路是西方的,这是一个不会引起很大争论的事实。即使在具体的模式上融入了相当的本国本民族特色,但是,我们仍然不会偏离工业化、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我们不会放弃经济的增长而去谋求隐居山林、男耕女织的生活,也不会把机器和马路砸掉,去使用传统的农业文明的东西,也不会把钢筋混凝土的高楼拆掉去建设北京故宫式的居民房,不管什么原因,总之我们不会也不愿这样做。

  近代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基本上都是由于欧洲列强的利益争端引发的,欧洲也是主要的战场,是战争的重灾区,为自己的幼稚的冲动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英法德衰落了,美国后来居上,表面上看,欧洲的确失去了往昔的光环和力量,欧洲的任何一个单个的国家似乎都被排斥在超强之外,甚至一定程度上受美国的控制,唯美国马首是瞻。

  可是,笔者认为,盛衰的比较是要有合理的标准的,这个标准必须具有统一性和公正性,不能拿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国家去跟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去比GDP总量,不应侧重于发展的一个方面,即使是科技这方面,也有许多需要综合考虑的范围和因素,即使是同一因素,比如铁路里程,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或者不统一的地区,当然是不能与统一的大国相比较的。可是从民主角度来讲,欧洲无疑是美国的模范;从社会秩序来说,欧洲社会比美国更稳定更安全;从每年全球的幸福指数而言,北欧五国经常位居榜首;从人均收入及购买力来看,欧洲很多国家要比美国乐观得多。不用再多举例,笔者想要说明的是,欧洲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衰落,而是我们必须用另一种角度去审视欧洲,因为它正在构想和实践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欧洲联盟,这一现代化的、从民族国家到邦联,再到联邦的发展思路和历程,无疑代表了一种新的方向,就像民主化、工业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一样,在这方面,欧洲又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欧洲与东亚的历史和文化概述

  “欧罗巴”一词原指希腊爱琴海里的克里特岛,后来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渐称整个欧洲大陆为欧罗巴,① 欧洲的文明和历史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曾被马其顿王国征服过,其后罗马帝国统一大部分欧洲地区,在罗马帝国的后期有过日耳曼等蛮族的入侵和民族的融合,日耳曼国家也相继建立,罗马帝国随后也分裂了,西罗马帝国不久灭亡。②在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被千千万万的封建领主国家肢解,欧洲从此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状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到来使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近代民族国家随之诞生,国家利益因此也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每个主权国家拼死争取的对象,欧洲列强冲突不断,并把冲突向外蔓延,以至近代形成了两次世界大战。③二战后的欧洲形势和疆界才趋于稳定。

  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基督教传到欧洲,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基督教文化成为整个欧洲的共同文化,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教派的纷争,但基本的价值观念是相似的,欧洲人的文化因之具有同源性,他们一致认为他们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历史遗产,认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和基督教的伦理就是欧洲共同的历史文化源泉,④基督教的普世观念,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形成的人本、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理念,在欧洲深入人心。

  而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的东亚地区,几千年来也不断进行政治的分化组合及文化的融合和趋同。这一地区是中华文化圈(或称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在中国地区⑤统一的时期,中央大国通过朝贡关系将周边的小国聚于自己的“麾下”,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周边的小国,形成一种类似于分封的中央王朝同诸侯之间的一种关系(当然,其实比这种关系松散的多),这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统治秩序和政治文化认同度的。不仅如此,部分时期甚至还出现过政治上的试图完全统一。文化上,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是这一地区的共同文化基础,根深蒂固。事实上,这两种文化又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兼容和吸收,逐渐融合,最终分别已不是很明显,宗法观念、道德修养、“和”的理念、天人理论,善恶因果等思想是这一地区人们的普遍的或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的文化渊源。

  所以,比较来讲,欧洲和东亚地区在历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上由各自地区的共性。政治上都有过不止一次的统一(虽然不是全部统一),也有过无数次的分裂和战争,并且两者比较而言,欧洲更强调分,东方更强调合(和)。⑥

  三、国际组织的形成

  国际组织与国家虽然不是一个相同的名词,但却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与多民族国家相比较。多个民族由于共同的利益和需要结合成一个国家,同样地,多个国家由于共同的利益和需要而组成国际组织,区别的只是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上的差异。本质来讲,也是简单化来说,这跟原始的一些现象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差别,比如,几个人基于自保和其他利益的需要而组成一个小集团,几个小集团组成一个部族,部族组成民族或者国家。或许我们现在看到的国际组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之后,人们又会称它为国家,当它发展成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形态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国家”形成的一个阶段和尝试过程。现在我们说它是异于经典的国家概念的一个“怪胎”,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就必须修正自己的偏见了。人类的社会形态是不断进化发展的,政治形态也是如此。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由民族国家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超国家”阶段,实属必然。

  早些时候,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就提出民族国家是人类进化的军事阶段的产物,⑦总之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也有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著名学者哈贝马斯等人就认为欧洲的认同是一种新型的集体认同,它是一种超越国家的认同模式,是对现在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种超越。随着我们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国界,单靠一两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靠各主权国家彼此之间的各自为战或者松散的临时结合也是无法很好地解决的,所以就有必要建立具有较高层次和较强政治行为的跨国集团,欧盟正是这样一种集团的典型代表,它采用的是一种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管理模式,被称为“后民族结构”。⑧

  欧洲的霍布斯、卢梭等人早就倾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向于认同国家的形成产生于人们与主权者订立的社会契约,与此相同,笔者认为这是解释国际组织形成的再好不过的理论,只不过国际组织更多的是侧重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各国再把自己拥有的主权部分地让渡出去,为了自己的或共同的利益,把让渡的权利交给一个共同认可和服从的组织来行使,由此便形成了国际组织。

  四、欧盟形成的原因

  从1951年的拟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到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和原子能共同体,到1967年成立欧共体,再到1993年启用欧盟的名字,再到2002年多数国家使用欧元,最后到2009年的《里斯本条约》(即《欧盟宪法》)的通过,历经50年的发展,欧盟合作进程不断加强和深化,令全世界瞩目。关于欧盟形成的原因,写成一本书也不会显得太详细,这里我就总结性地概括一下。

  第一,欧洲历史上就曾不止一次地统一过,或者是试图进行武力统一,尽管或许只是局部或大部统一。历史上如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拿破仑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希特勒)都曾试图统一过。

  第二,欧洲统一思想古已有之,并在“二战”前后趋于成熟,统一思想逐渐被人们广泛地接受。早在近代前期,康德、雨果等人都曾有过欧洲统一的思想。1713年法兰西学院院士圣?皮埃尔出版《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一书,提出“欧洲联盟”的构想;1795年康德发表《永久和平论——一个哲学方案》一书,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视野来探讨欧洲联盟的问题;大文豪雨果于1859年在巴黎和平大会上说:“总会有那么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需重整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会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级的整体里。”⑨尽管不乏文人浪漫的空想因素,但至少有过。“二战”前后,除了武力统一的思想外,法国的让?莫奈(莫奈计划,即舒曼计划的最先倡导者)、奥地利的理查德?尼可拉斯?古登霍夫-卡莱吉(在“二战”前最先提出泛欧洲思想,早于莫奈)、英国的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演讲时鼓吹欧洲统一思想)及法国的政治家舒曼、蓬皮杜,德国的政治家勃兰特、施密特等人。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