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改革公立高校

企业家精神改革公立高校
摘 要:本文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入手,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症结所在,即现行公立高校的育人体制的弊病,并且对民营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立高校体制的诸多手段与方法,最后导出政府在公立高校改革中应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家 精神 公立高校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不少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对这一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一直以来人们就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于大学生的择业观以及自身的动手能力差,本人实不敢苟同。因为在此问题中我们大大低估了高校的作用,简而言之,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待业,高校难辞其咎。诚然,就业难确实有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择业观转变的问题,但这绝不是就业难的根本解。正如彼得?圣吉说:“这种短期而立即见效的诱惑力很大。缓和问题的症状的确解除某些压力,但也降低了找出根本解决方法的念头。此时,潜在的问题不但没解决,甚至可能恶化;有时症状解的副作用火上浇油,使问题更严重。一段时间之后,大家愈来愈依赖症状解,渐渐成为唯一的解。”[1]本人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余年,多年来直接接触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和培训工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本人深感企业创新能力之强、变革能力之强,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政府以及公共事业单位所缺乏的。因此有必要以企业家的精神改革现行公立高校体制。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症结在于公立高校的育人体制

  1、现阶段公立高校不能否定或边缘化精英教育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人们提到“大学生”这几个字的时候,迎来的是羡慕与钦佩的目光,而现如今在大学生遍地、硕博生成堆,海龟派成群的年代,我们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正常吗?诚然改革开放30年我们伟大祖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丝毫不容置疑,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我们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这都体现了经济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全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仅仅30年,一代人,我们的国家就真的人才济济了吗?就真的不再大量需要人才了吗?我们的高校把毕业的学生推向社会后就结束使命了吗?我想事实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看看世界范围内各国各领域的精英数量就知道了。诺贝尔奖年年都在评选,剔除政治因素,我们本土的科学家有几人的得过此奖?具有讽刺意味的倒是我们的华裔科学家倒是有多人获过这一殊荣。如果说单从一个国家有多少人获过诺贝尔来评价一个国家教育体制或大学教育优劣有失偏颇的话,但总不能说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国家教育水平和民族素质就普遍高吧。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正是由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思想光芒照耀了世界。我们现今已经有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迫切,再加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如此巨大,因此说精英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而不能被否定或边缘化。

  2、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症结在于公立高校的育人体制

  我们的高校学科设置专业设置不够灵活,甚至是盲目的。我这里只的盲目性,是只学校全然不顾市场对人才需求量,按部就班地招生。前两年我们看到有媒体报道有北大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当街买肉、穿糖葫芦的事情,我们反思一下这种现象,难道我们的高校没有责任吗?一所排在全国大学之首的名牌大学,为什么还会有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难道说到这样全国知名大学学习毕业后,还做简单的体力劳动,那家长又何必要倾其财力送子女上大学呢?国家又何必投巨资办名校哪?这样的名校与普通职业学校又有何异?我们痛惜地看到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就失业,而另一方面诸多企业却求贤若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问题是诸多高校培养的所谓“合格”毕业生实际上是社会不需要的,市场不需要的,而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并没有培养足。就业难从学生本人方面来看是大学生在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局部就业难,而在农村等西部偏远地区,人才远远得不到满足。

  曾几何时,我们某高校办的少年科技班全国闻名,人们对这些少年英才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可经过四年或更多年的高等教育后,走出校门大多却都成了泯然众人矣的“仲永”,不要说成为诺贝尔奖的主人,就连国际知名科学家的头衔恐怕也没有几人吧?这岂不令人痛心。再者,我国经年累月地组织顶尖中学生参加世界数学、物理、化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在此领域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少年英才,他们无需高考直接升入名校,这令无数的学生家长羡慕不已。同样地,当他们在走出高校后也变得默默无闻了。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在何方?我们欣喜地看到公立高校育人体制问题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的热切关注,例如刘江龙委员认为,当前加快高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校教育改革步伐尤为紧迫。他说:“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重点还在学校自身。要加快学校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教学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的步伐。特别是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一切以社会需求为检验办学质量的标准。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另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和实习设备投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

  3、公立高校应该依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企业被推向了市场,我们的学生被推向了市场,那我们的学校那,他们是不是也应该面向市场,或者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在用人单位要求员工能直接上岗,但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学生处于待业的状态。如果我们把学生比喻成产品,把学校比喻成企业的话,大学生就业难就类似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无法成为商品,当然无法实现其价值。企业应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理高校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改变,包括高校的学科设置都应该朝着市场化转变,简单地说市场需要啥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啥样的人才。此外公立高校间应该形成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针对高校课程设置落后市场需求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袁汉民认为,高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取向,使学科专业设置拓宽口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又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市场取向,增强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不仅要从全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也要从本地需要出发,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发展需要,为地方服务的专业。同时按地方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等。”袁汉民说。[3]

  4、民办高校是公立高校有益的补充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给高校体制改革,办学方式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资本追逐的是利润,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后会显示出先天的资本优势,因此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会有公立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民办高校的入学门槛较低,专业设置十分灵活,课程多样化,教师选聘遵循市场化,制度创新能力,教育理念不断翻新等,总之市场化中关于资源配置的诸多手段与创新都会被采用。这正是我们公立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民办高校应该是大众化教育,正是基于上述民办高校的种种优越性,因此民办高校将会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后对人才的甄别,将会由现今的单一注重文凭逐步过渡到两者都注重。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