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少年与教会团契疏离的现象

当今少年与教会团契疏离的现象
少年与教会与教会之间的淡漠现象已经成为普遍性的事实。香港青少年虽有接近20%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但是参与教会聚会的只占人口的3%,他们绝大部分仍然在教会之外寻找人生的路向。

  1780年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大众贫富两级化、家庭的剧变、教育的不公……亲子关系的疏远……的必然结果。而我们中国大陆自79年工业改革以来,随着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与少年比例的增高,白领与经商人士及娇生惯养富家子弟的猛增,导致众多家庭亲子之间的陌生,已成为工业发展之下一大教育的棘手问题。加上基督徒家庭与所在教会在青少年教育事工上的失职等因素,今日教会就面临越接近成年的孩子,去教会的人数就越少。这与圣经所教导的,教会是我们属灵的大家庭,上帝与信徒亲密的父子关系,以及基督与信徒如同葡萄树与枝子般生命之交等观念背道而驰。

  因此,少年与与教会团契之间的疏远已经成为华人教会、迫在眉睫需要面对与对策的最大问题。只是真正引起醒悟、重视、以可行的方案去面对的教会在哪里?为此,笔者盼望透过此专文来探讨、反省和抒发己见,以引起更多人对少年事工的关注,一起来堵住与修补这莫大鸿沟。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有关名词的定义。

   二、 定义

  1、 何谓“少年人”?

  按照各国的教育制度来界定,“少年期”就是儿童之后、青年之前、即从初中到高中的人群,基本上就是指13-17岁的人群。

  2、 何谓“团契”?

  Fellowship的意思是交通、契合,也就是说,团契是由许多人透过耶稣基督聚集组成的团体。参加的人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体验基督的信仰,学习效法基督,实践他教训,并在耶稣基督里享受那一种甜美和谐的生活。

   3、何谓“少年与教会团契疏离”?

  “少年与教会团契疏离”就是指,基督徒少年对教会生活(各样的聚会与活动)的忽视与淡漠,失去了兴趣与热忱。他们企图在教会之外寻求社会的活动、交际、娱乐来作为满足。

  为什么少年人对教会的属灵生活失去兴趣,反倒在教会之外寻求满足?

  三、少年与教会团契疏离的现象之原因

  1、生理的因素

   少年期正是青春期,是从幼稚的童年期过渡到相对成熟的青年期的一个过程,这个时期是一个多变的时期,他们内心世界特点包括了以下二个因素:

  1)、心理上的闭锁性:他们会把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心事不轻易向成人说。他们自己却有独立的意识,思维。因为担心被大人们不理解,不满意和不信任他。将他们看成“幼稚”和“可笑”。

  2)、情绪上的不稳定性;他们遇到些不满的事,或者遇到点挫折,难以控制情绪,有风暴式的激动,并且是用极端的行为表达出来。

  如果父母与教会的教导人员不了解、不体恤、不按照他们的特点来施教;如果这时“青春期”遭遇父母或主日学老师的“更年期”的时候,“两期相遇”,必然硝烟弥漫,发生争端,导致了疏离的必然结果。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也成为少年与教会疏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小家庭是大教会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有怎样的家就有怎样的教会。

  2、家庭的因素

  1)、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职

  专家研究得出结果,零到三岁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家长如果不在此时间贴近他们,往后的日子便难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而现实生活之中这个年龄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不太贴近子女。因此,孩提时光得不到足够时间的陪伴的孩子,就成为日后少年时期的亲子之间疏远的隐患。

  另外,华人父母不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最常表达关心的方式就是“功课做完了吗?”、“吃了饭吗?”。却是忽略了属灵的教导(申6:5-6;弗6:4);虽然有些父母自己愿意忠心的来服侍主,但是,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信仰上委身。父母没有在孩子最佳的年龄段中将最宝贵的信仰传递,也没有固定的家庭崇拜生活。因为他们视孩子学习的功课与才艺的成绩过于对上帝的地位,甚至是尊重孩子过于尊重神。

  由于在教育违背了上帝所定的敬畏与真理的原则,逐渐地、儿女们就成为父母屋檐下的“陌生客”,成为对教会团契生活的“门外汉”。

  当然,父母在家庭中的争吵、暴力、过于严厉或溺爱的教导、以及在婚姻上的混乱、瓦解等因素,也都是少年人因着与家庭的疏远而导致与教会疏远的原因所在。

  此外,教会在少年教育事工上的无知和失职,同样是少年们与教会疏远的重要原因。

   3、教会的因素

  1)、教会没有设立主日学与少年团契

  我们本次讨论专文的五位组员有来自有江西的、福建的、也有来自浙江的。几位组员谈到自己所在的母会到目前还没有主日学,少年团契。参加聚会的大多是中年人,年轻如同“外星人”一般稀少。其中在主日学事工国内比较发展的温州,也存在永强的四甲教会的现象。她几乎成为一个老年的教会,可以坐三百人的大堂;只有五六十人,白头发老人就有四十多人左右。虽然像这样老龄化的教会在沿海温州是属于特殊的;但是,在全国各地务工人员外出比例较高的省市却还有许许多多。这是笔者在全国各地做主日学师资培训亲眼目睹的事实。我们能够想象,像这样的老龄化又没有主日学的教会,儿童青少年怎么能够坐得住呢?这岂不成为少年与教会疏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吗?

  除了没有主日学的教会导致少年与教会疏远之外,有主日学的教会也是有着不可逃避的责任。

   2)、主日学老师没有给予合理的牧养

   温州各地教会负责或年长的普遍反应说:“现在主日学出来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像样,大堂里坐不住,听道既虚心又没耐心。不知道你们主日学是怎么教的!”乍听之下,这话即主观又偏激,只是少年基督徒对救恩的迷糊,对教会“一体观”的淡漠,以及疏散放松失去基督徒见证的生活;这与主日学老师在救恩信息没有很好教导,以及在生活之中没有切实的关怀牧养是有一定关系的。又有家长反应说 “三年来,青年同工从来没有找我们谈过团契的活动或是关于我女儿的事。”“他根本没有时间与我的孩子在一起。”上述光景不仅反应了我们教会主日学教师在少年工作上的大问题,因为教师们只将自己看成是“短期工人”,而不是以身教与言教来影响孩子们一生的“牧者”。也反应了少年人逐渐离开教会的原因所在。

  少年人与教会疏远,主日学教师在的教导上失误的责任是难逃的,教会牧者对少年事工的关注上的失职也是难逃的。

  3)、教会没有提供合宜的崇拜内容

   大堂里每主日的诗歌崇拜是“马拉松枯燥式”的,公祷是开“追悼会哭泣式”的,讲道是“古板私意式”的,管理是“农村过时式”的,制度是“大堂主义”式的。这样的现象几乎是每位温州基督徒深有体会与众所周知的。难怪有主日学教师说:“现在在大堂里聚会能够坐得住的青年人是有‘问题’的!我们一个月能够在一周圣餐聚会坐一个上午已经是救主的恩了!”于是一些主日学就以大堂崇拜为戒,就把主日学合班崇拜做好。如此以来,主日学崇拜聚会的质量越来越好,而大堂的却没有更新,少年人就越加习惯了主日学的聚会模式,对大堂崇拜就更加望而却步了!而大堂的人更会说主日学的人骄傲了!鸿沟越来越大!

  此外,我们的少年人是在“后现代文化”中成的新一代,比较偏重内心的感受,主观的经历,在生命的扎根与思想的操练上比较少下功夫。教会有时为了迎合他们的需要,也会在聚会形式上偏重于感受上的满足,以至在真理的教导上比较松散,欠缺有深度与全人的培育(西2:28-29)。

  当大堂聚会的内容长期没有根据少年人生理、心理、灵性以及社交特点来设置安排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在不经意间将少年人逐渐驱走了。除了这些,社会因素也是不然忽视的。

  4、社会的因素

  1)、工业发展的危机

  1780年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家庭的剧变、贫富两级化、童工制度的产生、教育的不公、亲子关系的疏远……必然的结果[5]。实际上,我们中国79年工业改革,带来留守儿童的比例增高,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一大棘手问题。全国妇联主任蒋永萍同志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称,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而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2008年02月28日 08:11:21 人民日报就刊登,‘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5800万。’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而这些孩子共同的危机之一就是,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缺乏。另一面,工业发展给沿海地区许多公民带来谋财的好机会,千千万万的年轻父母追求事业发展而就走南闯北,忙碌奔波,虽然给儿女提供了最好的学校教育与丰厚的物质享受,但却疏忽了花时间与儿女的陪伴以及教育。无声无息的,随着时光的推进,从“亲人”成为“客人”,从“客人”成为“陌生人”,从“陌生人”成为“仇人”,而这种亲子疏远的趋势,自然就成为与教会疏远的前因。

  

  2)、娱乐的强烈吸引

  对少年人而言,形式与内容同样事他们所看重的,但是教会聚会的形式已经落后的二十年,教会吸引不了他们,而社区去给他们提供了“全人关怀”——包括游戏、金钱、住宿、毒品、性、刺激等 [6]。此外,以青少年为主导的普及性次文化潮流的诞生,其中包括电视、音乐、服侍、偶像、书刊、网络,并且鼓吹性的自由与开放、追星族的行为等也成为青少年们外在有力的疑惑。

  特别是网络,让青少年已经成为隔着机器说话的一代。毋庸置疑的,网络对青少年的迷惑已成为客观普遍的事实。所谓“网上无阶级、网上无边界、网上无真意、网上无介意”。当今的每位少年几乎都是在虚拟世界下成长的一代。研究显示,出现沉溺上网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的上瘾状:上网时间超过自己想用的时间有83%,回家后第一时间就上网的62.8%,家人或朋友投诉自己上网时间太多的有56.4%,自己试过或减少上网时间却无法达到的有41%;其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较高。200年调查至2002年比率由3%上升至14.7%,上升的幅度近5倍,显示近年间出现沉溺上网倾向的人数激增 [7]。

  而这些娱乐就无疑到成为他们消磨时光与寻求刺激的主要内容,世界的事物取代了属灵活动,使得他们对教会产生厌恶感,觉得教会是另类人聚集之处,与他们毫无瓜葛。

  不仅是社会原因,现今学校的教育制度、校园风气、功课压力也成为少年人与教会疏离的原因之一。

  5、学校的因素

  蔡元云先生与他的同工们花了一年的时间,进到青少年的家庭、监狱、学校、警署进行贴身的测试、调查与分析。发现香港教育制度正在制造失败,每年只有18%的学生可以成功的考上大学,6%可以到国外升学,而其余的均觉自己事失败者!研究员又访问了905位教职员目睹学童被欺凌的经验;遭遇性言语攻击的有90.8%;被别人孤立的有83.4%;遭受身体暴力的有65.8%;遭遇强索欺负的有41.5%。很多人目睹被欺凌者,而不干预,导致持续遭欺凌者产生报复的心态

  为什么会有上述现象的存在?这岂不足够反应了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连曾受过大英帝国圣经文化影响的香港都是这样,何况我们大陆呢?大陆的教育至今普遍情况还是填鸭式,看重学生的成绩、才艺过于他的品格。教师只要将他们的成绩带上来,几乎就可以完全不顾学生个人的权益与生活道德。学业差的学生会受到亲友、师长、社会的排斥、歧视。倍加以“无用”、“不长进”、“坏人”的标签。导致许多成绩不良者,遭受严重的打击 [8]。而身为中学生的少年人大多选择寄校的青少年一周或一月才回家一次,又是带着繁重作业而回家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有机会与父母与教会有交流的机会。

  从上述得知,心理、家庭、教会、社会、学校这五项,就是少年人与教会疏离的主要因素。与教会疏离无疑与基督疏离的一种外在记号,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原本属于基督身上的肢体却离开了该有的信仰生活,损失是必定的。

   四、少年与教会团契疏离现象的危害 1、对少年本人而言

  [9]青少年是对福音最有反应的时期吴兰玉,由于他们与教会属灵团契的疏远,便导致了他们在信仰上失去了人生之中体认与委身于神的最佳机会;在人格上,失去了真理的塑造与规范,偏离神的道路,失去神荣美的形象;在人生的抉择与道路上失去真理的引导与光照,容易误入歧途;沦为浪子般地可怜地步。生活苦闷、前路茫茫,生活没有目标,采取了放任、游手好闲;吃吃喝喝,上网游戏,整天高喊“好闷,无聊!”这正是当今少年人与教会疏离的生动写照。

   2、对家庭而言

   失去健康教会生活或完全没有教会生活的少年人,他们在信仰上本身就不是健康的。他们在家里自然不能够成为家人福音的见证,同时也就很不容易配合父母在属灵上的要求。在与父母的生活交往之中,由于失去心灵的共同的价值观与默契感,观念意见、习惯作风的不同很容易加深彼此的代沟;因此,亲子的关系就成为一个屋檐底下“熟悉的陌生人”,彼此间的矛盾、争吵与家庭暴力都是在所难免的。中国教会很能教出会读书及乖巧的孩子,可是他们长大后却不愿意去教会,讨厌父母的信仰。属灵的口头禅“基督是我家之主”与“基督化的家庭”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理想。

  3、对教会而言

   神的心意是藉着教会来引导基督徒父母将纯正的信仰传递给一代(书24:15下、约21:15-17、弗6:1-4、西3:20);青少年是教会的希望工程与未来的加班人,倘若教会不能够吸引与得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教会越来越失去好感与热情,离教会越来越远。李道宏说“只要我们一日不下决心培养爱主的第二代,教会里的孩子便仍然继续流失,更不要说吸引教会外的年轻人成为基督徒[10]”不仅如此,教会日后想要重新召回他们的话,就是付上十倍的代价也难以挽回现今的过失了!一旦少年人对教会失去了感情,失去了正常的联系;教会不仅失去当今的小信徒们,更是失去未来的好信徒、好领袖。使得教会的将来的前途,有着无可思议并且是可怕的后果。

   3、 对社会而言

  与教会疏离的基督徒家庭的少年,在社会上就不能够起到光与盐的积极作用了,反而容易与世俗青少年同流合污,成为社会道德腐败风气推波助澜的帮手,助长与加速了不良作分的蔓延。包括了名牌攀比、剧烈的竞争、离家出走、暴力群架、赌博抢劫、性乱交、吸食毒品、偶像崇拜、狂野派对等。促使了青少年次文化逐渐成为主流。倘若敬虔的后裔在生活中都失去了福音的见证,这世代岂不哀哉!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