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诉讼若干问题探析

法霖律师事务所诉称,原离别克君越牌小轿车渝A.U7102号,向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高新支公司投保了机动车辆综合险2008版,保单号:ACHQ910ZH808B000155D,缴纳保险费3282.79元;现了解到被告制定了《重庆市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二次修订)》和《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实施细则》,规定“各财产保险机构必须严格执行重庆市机动车辆保险行业市场指导费率”,而该费率为“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辆保险专业委员会2006年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所决定的《重庆市机动车辆保险行业市场指导费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及严厉的违约处罚措施等,收取了保证金并严格执行,垄断了保险费市场价格,限制了自由竞争,造成原告等投保人的保险费损失。原告以为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公约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三条和第十三条规定禁止的“垄断协议”,遂提起诉讼,要求:一、依法确认被告自律公约属“垄断协议”无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保险费损失一元;二、由被告承担本案诉讼用度及证据保全用度1000元。

  被告以为,原告的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不能成立,提出了如下具体意见:(1)被告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系依法成立,不具有垄断地位和营利性;《自律公约》是对保险公司正当、正当竞争行为的自律,无保险公司通过《自律公约》实现超过公道利润的“垄断利益”,或限制了保险业的正当竞争,不构成垄断。(2)原告的投保和签订保险合同行为均发生在《反垄断法》实施以前,且该保险合同并没有受到《自律公约》的约束,而且原告已经实际享受了70%的最大优惠,根本不存在因《自律公约》而受到任何侵权损失的事实。(3)《重庆市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第三次修订)及《实施细则》已于2008年8月11日,经各在渝财产保险公司审议通过,与2008年9月9日正式实施;(4)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看,金融产品本身不同于一般商品,该案件判决结果极有可能对我市乃至全国保险行业造成重大影响。

  在案件开庭之前,原告法霖律师事务所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书,原告提出:被告在以第一次举证时提交了《重庆市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二次修订)》及其《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实施细则》,在12月3日交换证据时补充了证据《重庆市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三次修订)》及其《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实施细则》(2008年8月修订);原告以为“三次修订”公约对“二次修订”公约做了重大修订,修正了《二次公约》第14条、《实施细则》第17条,经修正后的条款不再有违反《反垄断法》的内容;遂提出撤诉申请。合议庭评议后准许了原告的撤诉申请。

  二、案件引发的题目及其评析

  上述发垄断案件作为《反垄断法》实施后重庆市发生的第一案,在受到巨大关注的同时,案件本身也有很多题目亟需解决,固然案件以原告撤诉的方式结案,但题目确实还有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一)立案案由的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要求:“受理当事人因垄断行为提起民事诉讼的,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和反垄断法规定的受理条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依法审判。”但是,案件本身的诉讼标的并不大,本案中原告起诉被告赔偿仅仅一元钱,是否构成《反垄断法》第五十条规定的由于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存有争议,那么案由如何确定?

  《反垄断法》第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它协同行为。”可以说,笔者以为,《反垄断法》的出台为普通消费者对抗处于尽对上风地位的行业提供了依据,只要原告起诉被告的行为属于垄断,或者起诉被告制定的某些规定、条款属于“垄断协议”,那么案件案由就应该定位为垄断纠纷。

  本案中原告的诉讼请求第一项为确认被告自律公约属“垄断协议”无效,被告又是一个行业协会,所以本案是属于典型的垄断纠纷案件。

  (二)适格原告的确定

  适格的原告,也就是谁可以作为案件的原告。消费者和间接购买者等能否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以及能够提起诉讼的经营者的范围和条件是什么?《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竞争,而不是保护消费者,固然维护了良好的竞争秩序终极会使消费者受益。但是就垄断纠纷案件来说,假如任何消费者可以对企业或整个行业协会提起涉嫌垄断诉讼,那么将会影响企业或行业的发展;而假如否定消费者的起诉资格,那么则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不利。这就涉及到一个标准的把握题目。

  笔者以为,由于我国的《反垄断法》刚刚实施不久,反垄断立法比西方很多国家要晚很多,我国以前没有规制“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定,所以规制垄断行为的经验相对匮乏。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不应过分严格地对起诉者的资格做出限制,只有原告的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管其是作为个人的消费者还是作为竞争者的企业,都应该赋予其起诉资格。

  (三)责任承担方式的确定

  法院除了可以给予受害人《反垄断法》上的损害赔偿救济以外,被告还有没有其他责任承担方式?如何给予禁令、确认协议无效,以及如何具体适用这些民事救济,包括损害赔偿如何计算等等。

  根据国外制止反垄断经验,对原告的救济不能过大过宽,由于过大过宽的救济会打击有效率的行为,但是救济手段应当足以制止反竞争的具体行为并且弥补受害人之损失。笔者以为,这也应当作为我国反垄断案件中被告责任承担方式的原则。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