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话语蕴藉

聊斋志异的话语蕴藉
摘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沐若先生曾如此评价蒲松龄,作为一位讽刺志怪小说家,蒲松龄的文笔可谓本辣无比,但却又不失幽默,总而言之,话语蕴藉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聊斋 讽刺手法 话语蕴藉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一代文豪郭沐若先生曾如此评价蒲松龄,作为聊斋的作者,作为一位讽刺志怪小说家,蒲松龄的文笔可谓辛辣无比,但却又不失幽默。

  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我认为,郭沐若的评价就是答案。“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这也就是说,蒲松龄,在小说鬼神形象的塑造上高出常人;“讽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说明,作者在形象塑造高出常人的基础上,又在将现讽刺的中心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蒲松龄善于塑造形象,又善于在塑造形象上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表现手法又应该叫什么呢?

  话语蕴藉。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有所提及。“话语蕴藉的概念,是将现代的话语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的相融的结果”,“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

  而在文学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含蓄有余,积深厚的善,也就是说,所谓的话语蕴藉是用最少的话语来蕴含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厚的感情。也就是说,郭沐若对蒲松龄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他话语蕴藉运用上的肯定,那么,蒲松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运用这个话语蕴藉的呢?

  话语蕴藉在不同的文学样式中是不同的,如果是诗歌、散文,象是其话语蕴藉的表现形式,而在小说和戏剧里,话语蕴藉的表现则是在形象之中,之前我也多次提到郭沐若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那么,蒲松龄的表达话语蕴藉的方式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只能从他小说中的形象中去找。那么,蒲松龄的小说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

  高光起先生在他的《谈孤说鬼话聊斋》中人体总结了《聊斋》中的几种形象:女狐、女鬼、女神、龙女、花妖,鸟精人间等;马瑞芳女士,在她的讲《聊斋》则根据形象表达的内容,将它们分为二十种:“姹紫嫣红的爱情百花园”,“美女如云的艺术世界”,“智慧过人巾帼奇才”,“神鬼狐妖的魅力”,“仙乐飘飘细细听”,“爱听秋坟鬼唱时”。“虫鸟花开是愉娱”,“奥妙无穷写梦幻”,“刺贪刺虐话聊斋”,“书生洋相大全”,“惩恶扬善的道德追求”,“商业繁荣的精彩画卷”。我认为,二位老师都总结了《聊斋》中的形象取材,但我觉得应该更精练此地说,那就是世道神鬼,人生百态,可以说,蒲松龄的形象取材,来源极广,既包括实际存在的,也包括虚无的,这就使《聊斋》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但是,光有写作材料,却无写作技巧,也是不行的,雷群明先生在他的《聊斋》艺术鉴赏中提到了《聊斋》人物塑造的十个方面:个性,感情,表里,心理,矛盾,情节,细节,巧合,环境,语言,从构思艺术上又提到八个方面,层次的安排,结构模式的选择,多角关系的处理,伏笔与照应,同中之异,人物出场的艺术,借力的运用,剪裁的艺术等,可见,《聊斋作品不但形象的取材上非常丰富,在形象的塑造以及构思结构上也是灵活多变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蒲松龄有那么多艺术表现手法,有那么多人物塑造本手法,但为什么他不将这个用在更长篇小说之中,而用在短篇小说里呢?这些短篇小说中的你所提到的艺术构思和人物塑造造的方法在他的每一篇中都用到了么?实际上,蒲松龄的短篇正是其话语蕴藉的表现,在雷群明先生的《聊斋》艺术景鉴赏中,先生指出了蒲松龄小说短小精悍的秘诀,一是人物少,二是情结单纯,比如,《狼二则》中有一篇作品,所有的艺术形象仅仅有二个,漏户,两只狼,在这样的极少的艺术形象中,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关系就会显得浅显易懂,条理清晰,而情结单纯,就可以让情结线路明析,但情节单纯而不是单薄,在情节单纯的情况下,情节完全可以跌荡起浮。蒲松龄的小说就有这个特点,比如小说集中的《蛙神》,从小说无头的蛙神逼婚,到后来两家来往不绝,期间一波多折,蛙神之女两次跑回娘家,又两次回来,其间情节单纯丰富,话语蕴藉的内含实际就是在最短的语句中体现最多的意思,而蒲松龄这一短小精悍的技巧正是他善于话语蕴藉的写照。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聊斋》之所以能写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其功劳主要在于它的话语蕴藉上。《聊斋》被称为中国话本小说的一高峰,要被张国风先生在话说《聊斋》中评价为小说史上的奇迹,个人认为,这是也是作者善用话语蕴藉,使文章短小精悍,意义丰富,加上取广泛,描写手法多样,才达到了我这前话本小说无法达到的境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小说不需要用长篇来表达思想,相反,短篇小说更能让人感觉到你那妙笔生花的感觉,也给我们启示,短篇小说的成败,话说蕴藉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可不查。

  参考文献 张国风《话说聊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雷群明《聊斋写作艺术鉴赏》学林出版社

  高光起《谈狐说鬼话聊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中华书局

  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