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看待能力形成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大学生如何看待能力形成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不论是在什么场合下,“就业难”都是一句流行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提升大学生整体的能力,而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在招聘活动越来越重视现场因素、情景因素的今天,对临场反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表达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特别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在就业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看好。

  而这一切可能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先天原因,而在于后天,先天的优势只能是在起跑上站的比别人稍微远点,而后天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后天的努力能补足在先天的不足。

  而从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在择业上往往会步入以下两个误区:

  (1)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就因为以上两个误区从而导致大学生基本都眼高手底自命不凡,最终演变成“就业难”的情况。

  后天的学习才是大学生的根基,而这个根基就在于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而要解决这个后天教育的问题,应该要从学校教学入手,改变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要扭转这种状况,就必须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适度、适量地开设研究型课程;在确保基础理论课程足量开设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及时更新,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

  在教学方式上,眼下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吸收世界高新科技的文明成果和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打通课程之间以及课堂与社会的联系。高度重视个性和主体性,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