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报产业模式

 社区报(community?newspapers)在国外并不罕见,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的社区报都很成功。早期的社区报产生于300多年前的美国乡村,名字为“乡村周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二次大战之后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城市社区报日渐成熟并形成标志性特征。在《美国社区报经营理念管窥》和《中外社区报的定位及经营策略》中,给社区报下的定义是“服务于城市中某个特定区域、夸大其回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从〈萨克拉门托新闻周报〉看美国社区报纸》一文援引美国社会学者莫里斯?加诺维兹在其专著《都市社区报的图景》中的观点,指出“社区报的标志特征就是‘对某个特定社区的服务性和回属感’”。

  根据以上定义可回纳出“社区报”的两大特性:一是地域定位,即社区报是“城市中某个特定区域――社区”的报纸;二是功能定位,社区报服务于该特定区域(以社区为单位的“小社会”)与社区人,并且能够促使报纸的读者对该社区产生“回属性和认同感”。因此,广义的“社区报”指以城市中的社区居民为读者对象、重点提供社区新闻和服务信息的报纸。狭义的“社区报”即指服务于城市中某个特定社区、夸大其回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狭义社区报的读者对象,从地理意义上说,并非城市中的全体社区居民,而只是一个特定社区的本区居民。

  二、国内社区报发展现状

  以北京为例,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都市报逐步成为城市报纸的主流媒体,北京的都市类报纸目前有《北京晚报》、《新京报》、《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并且分别打出自己的特色定位。与此同时,北京的社区服务类报纸也开始如火如荼的兴起,有些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按照前文提到的判定社区报两大关键条件:地域定位和功能定位来分析北京的社区报,可将北京地区的社区报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在北京一些比较成熟的社区,已经出现由区县党委、街道办事处创办的纸质读物。但是,还没有一份纸质读物拥有公然发行刊号,有内部报纸准印号的也寥寥无几。而在报名上冠以“报”、“时讯”等字的街镇报究竟是由于主办方不了解有关规定而错误为之,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从其媒介特征,传播特点和功能、内容以及排版、印刷等诸特点看,其无疑是报纸,只不过有实在而无其名罢了。此类“报纸”的主办方是该地区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等一级政府。而报纸的发行业局限于该地区。在地域定位上,我们姑且把它定义为一类社区报。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