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大家都在关注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在哲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知与行关系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们对其关系的研究更是浩如烟海。
1.国外对道德知行观的研究
国外对道德知行观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并因此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拥有美德,它并不是单纯的、静止的和理论性的,它应该是实践性的。苏格拉底肯定知识在人们道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理性才可以对道德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苏格拉底明确地将道德行为归结于知,强调了知的主体地位,他认为只有知正确了,行才能正确,这也就是知行合一论。
而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则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体的道德判断及推理能力。科尔伯格认为如果只给个体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并不能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并且对个体的道德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个体必须在遭遇道德两难而导致的道德认知冲突中时,自己的道德思维必须是积极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推理能力走向下一个阶段,个体的道德水平才会提高。如在一些西方学校里,学校会经常组织角色扮演:市长竞选活动、议会辩论活动等,他们的做法经常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杜威则提出了新型道德和道德教育观念,并且他认为道德存在于一切人类的交往中。过去人们总是过分探求道德认识而忽略了现实中的道德行为,针对这个情况杜威提出要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合理区分开来。德育的效果不是取决于是否开设了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而应取决于教师的言行品格、教师素养,教学方法、教材,整个校园的氛围、理念等是否把对知识的教授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杜威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情感的、主体的、现实的、完整的、实践的。他强调要把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自身的行为统一起来,而不是一味地对他们进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因此,他认为要把直接的道德教育模式替代为间接地道德教育模式,也就是将道德教育分化到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内化到所有学科的教学和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如果道德教育以生活为基础,就有利于改善因过于理想化的理论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现象,更好地弥补灌输教育的缺点。按照涂尔干的说法:“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内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
2.国内对道德知行观的研究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关于知行问题的争论。其中老子从消极避世的观点出发,认为知不是从行中来的,圣人不用实践就有了知识。他在《道德经》中说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而孔子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一个人若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那么与愚昧无知的人没有两样。同时孔子还认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这里他充分意识到了人有的时候知与行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考察一个人的德行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看他的行为。荀子则更清楚地提出了人要言行一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由此可见,荀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说。 小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研究(3):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