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北宋的理学家程颐首次提出知先行后的观点。他认为只要有了知,自然而然就会有行;所以知为先,行为后。知是行的基础,人做任何事,都必须先知后行,行依赖于知且离不开知。他的格物致知论也可以称为知先后行论。
王阳明则持有不同观点,他坚持认定知行合一论,并且完全否定了程朱的知先后行论。他认为知行相含,知包含着行,行也包含着知,两者不容分割。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同时他认为知行应该不分先后,即知与行并进。他的认识对人们关于知行观的探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大家都各抒己见,这也为知行观以后不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从教育学角度关注知行分离现象影响较大的是陶行知先生。他先后将自己的名字改成陶文浚、陶知行、最后改成陶行知,是因为他信奉大教育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主张,强调要知行合一、知行并进。他吸收了国外相关研究的优秀理论,结合时代背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的观念动摇了传统的知的决定性主导地位,明确了知的目的就是为了行,他的理论为如今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我们的非常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他注重从不同的知识中吸取经验。他给出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行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把认识和实践看做是知和行的统一,他认为认识和实践是相互统一的,认识必须要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实践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才能成功。同样,行为需要正确的认知指导,而行为的发生也为认知的丰富提供条件。在知行观上,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行为与抽象狭隘的个人行为,把知看成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科学的认知;把行看成是人民所能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
则对知行观做了超越与发展。第三代领导人认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正确的知,而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舞台上做出正确的行,才能保证党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通过良好的道德体系来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从而提升自身修养。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小学生在道德知行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措施。
2.论文主要创新点
通过对前人知行观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知行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行怎么转化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并有了很多理论成果。但反思这些知行观,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知行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
首先,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德知和行的理解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上,而在实践层面上远远不够。大多数的学者都对了知和行两者之间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是对知行先后的争论还是知行合一的思想,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知是一切的基础,但行才是关键。而从实践中达到知和行的统一其实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其次,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意识到道德教育该如何进行才能对学生的知行合一起到作用。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道德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德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渐渐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目前,学者争对道德教育该怎么教的问题没有过多深入地探讨。道德教育不只是老师教,学生知的过程,重要的还是老师引导,学生实际行动的过程。一味地灌输思想和原则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重要的还是落实到行动处。因此,道德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小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研究(4):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