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小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研究(2)

时间:2025-07-10 22:54来源:100236
14 1.社会是个大染缸 14 2.互联网的不良影响 14 四、促进小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对策 15 (一)学校方面的措施 15 1.提升德育效果 15 (1)提高对道德的认识

14

1.社会是个大染缸 14

2.互联网的不良影响 14

四、促进小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对策 15

(一)学校方面的措施 15

1.提升德育效果 15

(1)提高对道德的认识 15

(2)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 15

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16

(二)家庭方面的举措 16

1.及早教育孩子 16

2.严格要求孩子 16

(三)学生的自我调控 17

(四)社会方面——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17

五、结论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不管是对个体还是群体,道德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失去道德规范,于是共同的核心价值亡失。这么一来,人际的互信与互赖的基础濒于倾覆。如果人际的互信与互赖倾覆,则不仅合作积极困难,而且内心陷于孤立状态。个人成为寂寞群众中的寂寞人。” 由此可见,道德对我们的重要性。

道德的“知”是人们对社会倡导的伦理规范以及社会主义公德的认同,而“行”即是人们对道德伦理规范的践行。道德的知行分离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知而不行和知行相悖。而在这两者中知而不行是道德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

在去小学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当今的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普遍存在认知和行为脱节的情况。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小学生守则》都能倒背如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礼貌问好等这些道理他们也是耳熟能详,但事实上却没有几个学生能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现在的很多学生,明知故犯的现象屡禁不鲜,如当教师教育他们不能打架时,他们能很快承认自己做错了,但到了下一次他们依然明知故犯;教师再找他们进行教育时,他们又会马上认错,之后却还会有下一次。再如小学生的各科教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数学书中节水和节能知识,语文教材中的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道理,学校更有专门的思想品德教材,学生翻开书本就能明白不计其数的道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等等。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少之又少,有些甚至背道而驰。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有关道德知行分离的研究较多,但是采用调查的方式揭示小学生知行分离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相关研究不太常见,因此本研究可丰富相关研究。

2.实践意义

想要改变小学道德生活中知行分离的现状,就要及时更正原有的德育理念,努力调整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不断拓展教育途径,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道德生活的知行合一。本研究旨在揭示消解小学生道德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对完善小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小学生知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对知行观的研究

小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研究(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5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