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杜甫以家人为题材的诗作

时间:2025-07-28 21:45来源:100264
杜甫正是这样一位心念家人又关切国运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于家人的关怀与对国家的忠诚,均发自一位儒家学者的内心。

摘    要: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以家人为题材的诗作中用细小微末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广阔战乱背景下的唐人生活风貌。诗人杜甫从家人给予的归属感中汲取力量,在诗作中呈现出以温情之笔写破败之景的独特现实主义叙事艺术。这也彰显了杜甫在面对苦难时从容不迫的人生境界和感性与理性兼具的高尚人格。

Du Fu is a famous realist poet in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In his family-oriented poetry, he used a small, subtle scene of life to show the life style of the Tang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a vast war. Du Fu, a poet, draws strength from his family'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resents a unique realist narrative art that writes a story of dilapidation in warm poetry. This also shows Du Fu's perfect personality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 and the calmness of his life and sensuality and rationality.

关键词:杜甫; 家人; 安史之乱; 现实主义笔法; 高尚人格

Key words: Du Fu; family members; the history of Anshi; realism; perfect personality

目    录

一、引言 4

4

7

10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5

一、引言

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大多是记录战时离乱与荒凉的沉郁之作,也不乏记录生活中逸闻趣事的小诗。在对唐代安史之乱的描写中,杜甫不仅有对天下苍生悲苦生活的描摹,还屡屡写到自己的家人,把生活中稀松平常的琐事载入诗行,将家人在战乱中遭遇的苦难诉诸笔端。

在写家人的诗作中,杜甫习惯于从细微之处着眼,演绎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当写到国破家亡的战乱场景时,他的笔端总会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沉痛笔调;而写到家庭生活琐事时,却洋溢着一番温馨祥和之感。可以说,这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笔法,诗人的心境亦随着描写对象的转变而切换自如。那么,当面对外面的尸横遍野、生灵涂炭时,又是什么促使他在写家人时仍旧怀着一种慈爱温暖的目光?本文将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对这一独特的现实主义笔法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鲜有耗费大量笔墨记录亲情的诗人,而杜甫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家人的关怀与挂念,诠释在其无数诗作的字里行间。诗里的每一字一句,均发自一位家长对大家庭里每一位成员的深切挂怀,因此显得尤为真挚深刻且自然感人。

在对杜甫以家人为题材的诗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家人”一词涵盖的范围。在陈冠明和孙愫婷所著的《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一书中,作者将杜甫的亲眷分为“家人”、“宗族”和“亲眷”三类,其中“家人”是指有血缘关系之同宗,即祖孙、父子、兄弟及妻室。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家人”,由于聚焦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因而主要指杜甫的妻室、儿女与兄妹。其中所涉及的具体的家人共有十二位,分别是:杜甫之妻杨氏和杨氏卒后的续弦“山妻”这两任妻子;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四位弟弟;长子杜宗文、次子杜宗武、幼子杜氏(后饿死)以及三个女儿等六位儿女。[1]

这十二位家人在安史之乱中都经受了战乱的洗礼,饱经磨难。杜甫作为他们的亲人,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承载着对家人满心的挂念与愧疚,并将这种忧思在诗作中一一展现。在他深深浅浅的诗行里,很少有宏大壮观的战争叙述,亦乏浩浩荡荡的历史书写,而是着眼于生活中一粥一饭、一茶一酒。他通过这种极其细微的对生活中寻常所见之物的描写,使诗作更具生活化,也更真切可感地从一个个细小的视角展现了安史之乱背景下唐代百姓的苦难生活。其《北征》有云: 论杜甫以家人为题材的诗作: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7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