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向上的研究来说,比较大致同时的县志、府志、通志、总志这些带有行政层级性质 的地方志中记载的差异,来探究随着地域范围的扩大地域知识传播的层级性,纵向上则根据 时代的变化,总结历代总志书写之间的知识延承关系,并通过对比对同一人物不同的书写, 探究一统志的修编给地域知识的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同时代县志、府志、通志、总志中地域知识的传播特点
(一)、会稽、山阴两县地方记载的发展过程 本文中绍兴所指的地域,是指南朝后并为会稽郡首县、以府河为界的会稽山阴二县,即今绍兴府城古城墙故址内两县县治所辖的区域。
会稽山阴同城而治,因此在地方志中,尤其是明代之前的郡志中,两县地理风物往往混 合在一起书写。自宋时施宿撰《嘉泰会稽志》始,地方志中并不会特意分列出会稽县诸事、 山阴县诸事这样的门类。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的记载,今可考的山阴县志,最早 为明嘉靖二十二年山阴知县许东望所修《山阴县志》十二卷。万历年间,由徐渭参与编写的
《会稽县志》的完成,才填补了会稽县志专书一县之事这一空白。直到明代,山阴县志和会 稽县志才完全分别开来。
由此可见,在从唐后到明代嘉靖年间,这段历史上极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同城而治这 一颇为独特的地理区划,会稽、山阴两县在郡志中的记录和知识书写上,难以避免会出现相 互错杂的记载。甚至在现存《元一统志》中,绍兴路所辖六县二州的建制沿革的记录还出现 了会稽县有目而无记载,并入山阴县的情况;雍正《浙江通志》形胜一卷,同样将会稽山阴 两县合在一起书写。
地方志最重要的三个作用,便是资治、存史、教化。明代万历《会稽县志》序言中曾提 到,一邑贵志,并不只是为了让县官学习以往政令中值得学习的部分,也是为了“察风俗之 美恶,稽物产之沃瘠,稔户口稼穑之登耗,约傜赋之重轻,与山川水旱之所由,以出利而入 弊,时调剂而张弛”②。这一点,在康熙《会稽县志(王元臣修本)》中同样有所体现,即“一
邑之治可推于天下”,“以吏则兵农礼乐备六官之事,以籍则编年表传集诸史之长。”① 因此,在研究地方志中记载的地方性知识向外传播的情况时,需要选择一部独立的县志,
作为研究的对象。 一般来说,一朝之内重修一县方志是件少见的事情,康熙十三年纂有《会稽县志二十八
卷首一卷》、康熙二十二年重修《会稽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在已有县志编纂完成侧情况下, 十年之间重修县志,这是件不合常理的事情。
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二年修的《会稽县志(王元臣修本)》序言中,时任会稽县知事的 王元臣曾明确提到,重修已有的县志,是出于当时清王朝官方编纂一统志的需要。相较而言, 康熙《会稽县志》比同时代的《山阴县志》保存得更加完整,因此,本文将主要参照康熙《会 稽县志(王元臣修本)》进行比较。
(二)、县志——总志:知识传播的特点 作为地域知识的载体,县志记载一邑之事,府志的记载则以州府为单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甚至是出自一人之手。比如说明代万历《会稽县志》,其编纂者张元忭同时也是万历《绍兴府志》的纂者之一;康熙《绍兴府志》的编纂者董钦德,也负责了编写 和重修康熙《会稽县志》的工作。
康熙《会稽县志》的重修主要是出于编写《大清一统志》的需要,可见一统志的内容与 县志息息相关,而通志又是介于全国性总志和各府、州、县志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志书。一统 志中有大量的材料是来源于通志的,府县志、通志、总志,形成了一条知识传播的链条。 地域知识的层级传播以唐后地方志中绍兴形象的书写为例(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