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4.4.2 内隐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13
5 结论 14
6 参考文献 14
7 致谢 16
1 前言
1.1 单亲家庭和父母教养方式概述 国内学者对于单亲家庭的界定,从子女的年龄和独立能力两个方面来看,可以界定为:
“尚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年龄未满 18 岁或者已经满 18 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与父 母中的一方一起构成的家庭(陈芳,2008)。”通常认为家庭是夫妻双方与子女共同组成的 完整的家庭结构,而正是因为单亲家庭缺失了父母中一方,其家庭结构是不完整而且不稳定 的,在日常生活中单亲父母往往会独自面对更多的生活挑战,自己无暇或者无力对孩子进行 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得孩子比双亲家庭缺少更多的关爱和教养,这便会带来许多的社会性问 题。在这样一个理论的预设之下,相应的也出现了许多研究和争论。
G.C.Homans(1974)提出的交换理论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获取 利益,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己的得失,最后每个人所获得的利益会得到一个基本均衡,这便 是互惠性交换(Weller. L. & Luchterhand. E.,1976)。在单亲家庭中,单亲家长失去了共同 承担经济负担、抚养子女的配偶,而且常常不能及时地从其他地方获得有力的支持,他们只 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因此单亲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关爱、生 活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在对子女行为的影响上是存在困难的。因此,单亲家庭的孩子更 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学者达伦多夫和科塞的冲突理论强调了冲突的重要影响,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的发生以 及其解决过程,往往都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有意或者无意的负面影响,而且通常父母离 婚的过程会伴随激烈而持久的夫妻冲突。特别是在漫长的纠缠吵闹中,面对父母的冲突,子 女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被强行卷入矛盾冲突的子女会产生很多消极情绪,不仅如此还会使得 子女模仿习得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不恰当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造成心理和行为的消极 变化。Stober(1983)的研究认为,多数情况下孩子性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离婚过程中 的激烈而长期的矛盾冲突。有研究显示,离婚家庭的孩子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女生 会出现更多的焦虑和苦恼,男生则会出现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和较强的攻击性行为(Vess J D, Schwebel A I, Moreland J R.,1983)。国内研究者(陈会昌,1990)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问 题行为上相较健全家庭的问题行为是显著突出的,其问题行为的不良发展主要表现在亲密关 系、伙伴关系等人际关系上。还有研究发现,双亲家庭子女的自尊是显著高于单亲家庭的,(孟馥, 梅竹, 孙丽歆,2002)。 总体来说,单亲家庭对于孩子影响必然是存在的,而且负面影响有很多,影响大多是通过家庭关系、父母冲突来对孩子造成的。而从研究者这方面来看,研究大多是采取对照组的 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探析,且将来的研究会更重视夫妻互动和亲子互 动的双向模式研究。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作为一种亲子互动的模式表现,也成为了一个重 要的研究领域。
父母教养方式通常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的行为风格,是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的特征 概括。美国心理学家 D.Baumrind(1967)从亲子关系的清晰度、控制、父母教养水平以及 成熟的要求这四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分成了三种类型,包括“专制型” “放任型”和“权 威型”这三种类型(方晓义, 郑宇,1998)。Grusec .J .E, Lytton. H.(1988)等人则根据父 母对儿童的反应性和要求性水平,进一步把“放任型”分成两种类型,分别是“溺爱型”和 “忽视型”这两种类型。国内则学者从行为控制维度和情感维度来分析,把父母教养方式从 母亲和父亲两方面提出了三个维度,把母亲的教养方式分为“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 这两个维度,把父亲的教养方式分为“肯定-否定”这一个维度(关颖,1994)。而岳冬梅 等人在研究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时发现,欧美国家和国内的维度均有情感温暖、拒 绝、过度保护和偏爱这四个维度,在进行修订后提出了父母情感温暖、过度保护、拒绝这三 个最具代表性的维度(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1993)。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种稳定的行为风格,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丰富而深远的,其中父 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一般认为合适的教养方式会使得孩 子拥有较好的自尊,而不合适的教养方式会使得孩子自尊异常。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肯定与内隐自尊的关系双亲家庭与单亲家庭的比较视角(2):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62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