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代山水画的论文

 一、题目的提出被称作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作品、中国山水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令美术界人士顶礼膜拜的北宋三大家之一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冷林图》,一向被鉴定家以为是范宽真迹,而启功先生却仅凭画上的题款“范宽”、“臣范宽制”而定为伪作。(共4页)

  文章关键词:《溪山行旅图》伪作雪景经典作品古代绘画范宽美术界真迹

  文章快照:应该看字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看它的时代特色、用笔、用墨是否符合作者所处时代的时代风格,是否符合历代著录中记载的画家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否达到了画家的功力,是否气韵生动、气势贯通,是否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而后才要考察那些辅助性的材料。而启功先生却是根本不往看字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鉴定字画作品,应该将这幅字画作品所涉及到的所有题目搞清搞透。而启功先生却根本不往考察其他题目(如历代著录中关于这幅画的记载,画中的题跋、收躲印鉴、用纸和用绢等等)就凭上面的“范宽”、“臣范宽制”便将《溪山行旅图》、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雪景冷林图》判了死刑。启功先生使用的方法。就工作方法而论,是捉住一点不及其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孤立地片面地看题目的错误方法。用这样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来搞字画鉴定,没有不出差错的。我们所知道的,对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的鉴定,就是捉住上面题写的箴文与唐中叶的《父母恩重经》非常酷似(实在根本不似)而把伦敦本《女史箴图卷》定为中唐摹本,故宫本《列女仁智图卷》就因上面的题字有点宋人味道而68北方羹术2007~定为宋摹本,辽博本《洛神赋图卷》也因上面题写的赋文而定为宋摹本,如此等等,我们的鉴定家就是用这样的捉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孤立地片面地看题目的错误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给很多名家名作扣上了摹本、伪作的帽子。曲向东问启功先生:“您判定一幅画的真假经常要靠这种方法?”启功先生回答说:“脱不开这样一个理字,它不公道,它怎么着也真不了。”假如启功先生真的是经常使用鉴定《溪山行旅图》、《雪景冷林图》这种捉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来鉴定古代字画作品,那么就很可能把很多字画作品都鉴定错了。也许有人要说,曲向东采访启功先生时,启功先生已经九十多岁,脑子糊涂了,考虑不到那么多。这样看来,我们确实不能苛求这位老人。然而他把《雪景冷林图》定为伪作是他还能清楚地看到《雪景冷林图》树干上写的“臣范宽制”四字的时候,是脑子还非常清醒的时候。这里还要稍带涉及一下杨仁恺先生关于《雪景冷林图》的意见。大概是杨仁恺先生被启功先生的鉴定镇住了。也以为“树干上署‘范宽款,有乖程式”。“可以认定《雪景冷林图》并非范氏手笔”。但他不同意个别专家以为“明人之作”的说法,以为“观其墨气与绢素,可到晚期”。大概杨先生还不知道启功先生把《溪山行旅图》也以树叶题目“范宽”款而定为伪作,或者也许杨先生一直不知道<溪山行旅图》题有款识,所以他说:“范氏已有《溪山行旅图》真迹传世,可供比较研究。”个别专家把《雪景冷林图》定成明人作品显然是错误的,临古之风笼罩整个画坛的明代能画出写实性很强,能够给人一种真情实感的《雪景冷林图》吗?那么,是不是如杨先生所说是晚期的作品呢?显然也不是。画家大都画边角山水,所以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而《雪景冷林图》是典型的全景式山水,而这却恰正是北宋山水画的一大特点,怎么能成了晚期的作品呢?况且《宣和画谱》记载有《雪景冷林图》,上面又有北宋的鉴定印,怎么会是晚期作品呢?参考文献:[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A].于安澜.画史丛书[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2]李裕民.郭若虚的家世与生平[J].美术史论.1944.(1).[3][宋]不著撰人.宣和画谱[A].于安澜.画史丛书[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4]于安澜.画品丛书[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5]范宽山水画[Z].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6]徐悲鸿.徐悲鸿讲艺术[C].墨明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袁有根: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关于《茂林远岫图》是否为李成所作,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讨论都限于风格分析而无法推进。笔者试图在充分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画面和相关著录提供的信息,避开风格分析,从其流传吏进手.围绕关键环节进行考证,提出对其作者的看法。(共4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