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V短剧创作的探讨

关于DV短剧创作的探讨
以理论结合自己实践过程为例

  一个在天津工作的朋友讲,她现在很郁闷,同时也觉得可悲,问其原因,她说有很多人不理解她,总是觉得他们干的工作其实质就是把摄像机一架,然后拍就会出东西了。

  这正和我刚开始接触摄影一样:我哥说摄影是一门艺术,我却说照相就照相嘛还弄个摄影,文绉绉的,不就是按个快门就能完事的事嘛。这是自己不懂摄影艺术时的看法,随着自己越来越深入的学习,照相和摄影虽然都是记录影像,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等级、层次。换句话来讲,懂摄影的一定懂照相,但懂照相的就不一定懂摄影了。这其实可以用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来一个区分:前者的最高境界可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后者的境界再高最多也就是一个匠人。

  所以,说把摄像机一架就能够拍出东西的那些人基本上可以归为不懂影视的人。

  说要懂影视,那可是有很多可以说的。懂是基础,创作则是在基础之上实现的,所以把懂融入到创作之中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DV短剧也属于影视剧,只是它和影视剧相比它相对较短小而已,“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从这方面来讲可以说明它们有很多相似点;即使这样,它们也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下面就针对DV短剧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前期准备,中间拍摄,后期制作和社会反响等结合自身实践来一一进行探讨。

  一、前期准备

  社会的与时俱进,“团队”一词越来越被众人所提及和重视,越来越被各个行业所纳入,来作为对其管理和择人的标准。影视剧的创作而又尤其看重这个。纵览现今已经出版发行的任何一部影视剧无一不是由一个个创作团队而创作出来的。“为了创造艺术,诗人需要纸和笔;画家需要画布和彩笔;摄影家需要照相机和胶卷;而电影制作者需要的则是大笔经费和众多的工作人员。”“电影拍摄阶段的主要工作牵涉到导演、表演、组织及场记、灯光、摄影、录音、后勤等人员和部门。”[①]

  虽然我们的DV短剧不同于电影,但都是以电影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之所以会出现DV,那就是因为电影的摄制成本不菲,全过程所使用的设备器材也不容易携带;而DV则不一样,成本相对低廉,而且设备都很容易携带。

  这样看来我们的DV短剧没有电影的规模大,正可谓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所以我们DV短剧的创作也需要确立主创人员。“主创人员包括制片人、导演、编剧、主要演员、作曲及主题歌作者。”[②]由于我们是规模比较小的DV短剧,所以主题歌和配音基本上可以用流行歌曲和声音素材,所以进行DV短剧创作首先要一个简单的创作团队:制片人、导演、编剧、主要演员。

  主创确立后,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剧本了。可以说好的片子百分之五十在于剧本。所以说剧本很重要,当然很多人会说剧本是编剧的事,其实不然。剧本分为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这里的文学剧本当然是编剧创作的,可分镜头剧本则主要是导演创作的。当然了在我们的DV短剧创作中,为了节约成本,为了把创作人员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更多的时候是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也就是说剧本基本上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导演去单独挑选自己喜欢的剧本,如果他确实选中自己认为满意的剧本,也可以自筹资金,作为独立制片人去投拍。”[③]这种独立制片方式是集制片人,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所以这种创作方式更适合我们DV短剧的创作。现如今的大部分DV短剧也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剧本容易写,但是要把一个剧本写得有深意有内涵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的。

  剧本定了,接下来就该策划了。策划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可以叫做计划,即把剧本拍摄成为影像的计划。包括拍摄日程表,制作日程表,预算拍摄和制作成本,选幕演员和后制作人员,选场景,找场地找道具找服装,准备器材设备等等。因此策划可以这样定义:“为实现某一目标,在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认识与该目标相关事物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行动步骤、计划和指南。”“策划直接影响着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等社会资源的运用效果。”[④]

  二、中期拍摄

  前期都准备好了,就轮到我们中间拍摄了。

  如果制片人和导演不是一个人,那么前期策划基本上是制片人唱主角,而中期拍摄则是导演唱主角。导演“他可以说是制作过程中的‘老板’。他一方面是技术人员,一方面是心理专家,一方面是裁判。”“导演一部影片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形成作品的整体风格,并在整个摄制过程中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最大程度的激发演员的表演才能;保证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在技术与审美方面都正确无误;调动剧组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最佳工作状态为共同的目标努力。”[⑤]

  所以在正式开拍之前,要先跟演员和摄影师一起说戏,尽量的让他们深刻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再结合剧本进一步的让其进一步进行创造,因为每一个演员的习惯都不一样,所处的场景也不一定是完全符合前期的分镜头剧本的。拍摄阶段大概分为准备、彩排、拍摄和清理场地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就要处理演员的走位和摄影(像)机的走位,也就是场面调度;组织现场制片和场记进行实施和记录;布光;调节摄影(像)机;录音设备吊杆的高度调节;制片助理或者是剧务等准备一日三餐等的后勤支持等等。

  不光我们的DV短剧是这样,所有的影视剧也完全是这样的步骤。只是我们DV短剧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因为资金的问题会省略吊杆,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会使自己所采集的现场声音太小而环境声音很大;灯光也是,DV短剧也可能会省略,不省略至少也会减少,因为等带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大多数时候接线也比较麻烦,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物拍摄出来后看不清楚或者有影子或者没有三维的立体感。所以这两方面都大打折扣过后已经使我们的DV短剧的质量远远的不能和专业影视剧相比了。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在其他步骤上进行弥补呢?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可以在摄影和后期调色确定统一色彩基调上多做文章。摄影虽然有LCD监视屏幕,但它只能够作为一个参照,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摄影过程中的曝光。这里又得和专业的影视剧创作相比了,我们没有专业的监视器和测光表,所以DV短剧在更多的时候是凭借经验和感觉的。当然为了避免这些所有的情况发生,那就是随身带一台笔记本电脑,拍一段导入电脑看具体效果,然后记录参考数据,再进行下面的拍摄。

  还有一个也要注意,又是资金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的问题,当然所有过程除了资金问题还有一个主创人员的技术问题:我们没有专业的轨道车和摇臂。所以很多移动镜头我们是拍摄不出的。曾经尝试过用滑板、转椅、自行车、三轮车等代替它们来拍摄流畅的镜头,但结果都不是很理想。如果路面还不错的话用稍微大点的三轮车代替还是十分可取的,至少不会使我们拍出来的画面太晃,前提条件就是要尽量保持运动匀速、尽量让它发出最小的声音。这些全凭经验。

  摄影的外部因素基本上就是这些,接下来就应该说摄影的内部因素了。移动镜头拍不好那我们就主要用固定镜头,所以可以在构图和景深上多下工夫。

  “摄影构图,简而言之,就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就是利用摄影的诸多手段,对画面进行结构与处理,为观者寻找并确定一种了解主题内容的最佳的视觉方式。摄影构图的目的是运用画面的形象生动有力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把生活中一般的、个别的、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艺术整体,传达某种思想和感情。”[⑥]

  在拍摄前和拍摄中我们都要处理好影响我们构图的因素: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均衡和运动,还要注意拍摄角度和景别的运用。“景别这个最基本因而也就显得最不起眼的概念,恰恰是我们把握电视艺术视听语言的第一坚实的落脚点,切实地理解、体会每一种景别镜头的视觉特点,了解各种景别镜头在组接时的规律、技巧以及这种组接可能产生的叙事作用,是我们针对景别这个普通概念需要掌握的。”[⑦]景别主要分为远、全、中、近景和特写。“远景主要是感受宏观态势与规模;全景则主要是体现主体与环境的交融组合;中景主要是生动情节的展示;近景则重在神与态的表现;特写则主要是体现心灵的交往。”[⑧]

  那么各种景别组接时规律和技巧的依据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么三种:一是观众的视觉可识别性,不同景别的画面在同样的时间和空间下,尤其是在连贯的声音下观众会按照蒙太奇自动组接画面,即使他们不懂什么是蒙太奇;二是叙事的逻辑关联,就如同一个人摘苹果,手入画摘了苹果出画下一个镜头则是把摘的苹果放到篮子里面一样,再比如电影《英雄》中章子怡和张曼玉在杨树林里面对打,张曼玉的头发被削了一丝,下一个镜头则是头发落地,而张曼玉刺了章子怡一下后剑出手,下一个则是剑刺到了树上,再接着是一滴血掉落下去等等;三是摄影构图的视觉匹配,这点很重要,也是和多创作者容易疏忽的地方。很多人喜欢外国的拍摄技术,其实很多外国优秀影视剧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反面例子,这里的匹配主要是指主体位置、主体的动作、主体的视线、主体的轴线(不注意就会跳轴)等,当然这也主要是在同一个场景和同样的空间和时间下。影视剧都是一个综合的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