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活动,联系于一个特定的时空和人群,于是不可避免带有这两个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将设计置于一个内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的身份认同问题及其与设计主题的关系。将设计置于一个外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它的商业、社会、文化价值。所以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粗浅地来谈一谈设计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内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大而空的,甚至离开了一定的参照物就如同不存在了一样。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外国来作为参照,哪里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西方文明作为参照,东方文明也就弥散了。民族性就是建立在一个互相对照、区分、交流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民族和人群所拥有的一些特性。同样,时代性即是以时间为参照来独立出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特性。

  从一个内向的角度来说,民族性和时代性对于设计来说,是与生俱来、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必然生活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之中,民族性和时代性就是他无法回避的命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的终极使命是要表现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恰恰相反,一旦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对象分离出设计师这个主体,就离开了与生俱来的“天然”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我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这一点从我的相貌,我使用的语言,我的生活习惯,我的价值观念,等等细节中无一不渗透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需要在我的脑门上另写上“中国”,或是“后现代”来标榜我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活动中,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来表现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可笑的下场,那些零零碎碎的符号,就是写在脑门上的大字,唯恐他人看不见,故而用足了力气来描画一番。

  除了设计师主动将民族性和时代性孤立开来作为主题来表现外,更多的时候,设计师本身被动地生活于一个民族和时代环境之中。民族和时代的群体特性不仅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影响设计师这样一个个体,有时强大的民族和时代潮流甚至是一种强权,让设计师作为一个个体无法反抗。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作为设计师的个人性的创造还包含有反民族性和反时代性的特征。

  总的来说,设计作为内向的创造活动,确实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各种可能性的探索之中,需要一些反思,需要返本溯源。

  外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设计终究不是纯粹内向的精神创造活动,设计更多的立足点是与外部的互动过程,即设计需要考虑其商业、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其中尤其以商业价值为要紧。

  大部分设计作为商业设计,面向的不是设计师自己,而是市场和客户。设计师不能自说自话来决定他的设计,而是要尽可能地满足甲方的需求。有人说,有什么样的甲方客户,就有什么样的设计师,反之亦然。市场和设计师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时设计师或许能引领一个市场的潮流,更多的时候,市场的动向影响了设计师的创作。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符号常常为市场提供卖点,设计师不过是最大程度上实现这些卖点,实现设计的商业价值。比如现在流行复古风,那设计中就多用些古典元素,若流行国际主义,那么不妨摆出一个国际公民的派头。设计师常常抱怨“身不由己”,即便自己认为恶俗的设计,只是因为有客户喜欢,也就由不得自己的喜好品味了。

  从设计的商业价值来说,一度流行的“中式”设计,未必出于设计师本身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是简单地出于市场的需求。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日益壮大,有大量的消费者需要这样的身份认同,恢复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无可厚非。又有一度流行北欧风格,尤其受到小资品味的消费者追捧,于是“IKEA”,“北欧风情”这些家具品牌引领了白领阶层的消费和审美取向。作为设计师,不能舍这些潮流动向于不顾,总是在这些商业消费的潮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

  可见,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设计师这个群体的努力,更有赖于这个国家整体审美素养的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本身就是在内外两个方向的张力中获得一定的平衡,民族性和时代性之于设计师,既是他自己天然的特性,也可能成为他刻意表现的对象,或是他追赶市场潮流的标竿。无论如何,设计师既要维护他自身创造的尊严,又要维护设计的商业价值,这其中有坚持,有妥协,总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然我们乐于看到的将来,不是设计师卑微地屈从于强大的市场潮流,也不是设计师为了获得民族认同感而蒙蔽了对美的追求,而是设计师和整个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地充满尊严地从事美化生活的工作。 发布时间: 2004-02-20 > 柠檬水供稿 [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任何内容!][www.DOLCN.com] 落题之前,经历了一次设计的洗礼,感受颇深。屈指算来,从接触设计,学习设计,到体味设计,再后来自己做设计,也有近六年的日子了。歪打正着入了设计之门,双脚跨进去以后,就再也拔不出来了,整个人的思维、心灵被她深深吸引,看着她曼妙的形、迷离的色、神秘的变,也许我的这一生将与之纠缠。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组织了一次“叶画”比赛,就是在那个金色的秋季用树叶拼贴出自己想象的动物、人物或景。我的小小作品竟然被评为了第一名,结果是让人兴奋的,因为整个过程也是兴奋而投入的,也许那时我对设计的兴趣已经萌芽了,只是还不认识“设计”这个词。在后来的年岁里,画画,手工小制作,一直渗透在紧张的学业里,伴着我步入了大学校门。保送入了大学,学校给了我两个专业作为选择,一是室内与家具设计,一是经济管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素描、水粉、制图、钢笔画、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当自己一步步从基础的三原色来感知设计的内涵时,当自己设计的第一件家具跃然纸上时,设计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再到后来对中外设计史的了解和学习,真正体会到设计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是人类文明重要的一部分。包豪斯、杜勒斯国际机场、理查德·迈耶、悉尼歌剧院、卢浮宫“水晶金字塔”……无不在人类历史中画下了耀眼的一笔。“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包豪斯的设计史推动力、再后来的国际主义风格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一次次波澜壮阔之举推动着世界设计史的发展,没有硝烟、没有战火,却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目视这部世界设计史,淋漓尽致之味绝不亚于读一部世界战争史,也许这就是设计在我心中的地位。

  前辈们的成就震撼了我,点燃了我投身设计事业的激情,抱着画板,握着画笔,用一双对设计还很稚嫩的手开始做设计了,双手不免瑟瑟发抖,因为害怕,害怕自己的一腔热情只是一场梦,梦醒后终将被无情地拒之设计门外。但最终内心的狂热还是战胜了恐惧,鼓动着自己的步伐走向设计。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师长的教诲勉励着我,朋友的希望寄托着我,一次、两次、三次的努力,我的设计终于得到了小小的赞许,一点点的火花同样可以燎原。那一刻,我坚定了自己一生的追求。

  可就在漫漫的行程中,我遇到了一个个思路上的障碍,时而空白,时而混沌,这种张弛折磨着整个身心,连续数日,无法摆脱,蓦然想起一位师长曾经说过:“设计是一段痛苦的过程,没有涅磐焚火的勇气是无法做设计的。”想来的确如是,世间有何物是可以轻而易举取得的呢,泯泯之中又感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原来设计不仅可以悦目,还可以明理,这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点点珍藏。

  重新拾笔,将思绪一点点理清,将灵感一滴滴记录,设计并不是玄妙地不可把握的虚幻,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激情,灵感就会不时地撞击你,给你惊喜,为设计增添元素与情境。此时,遵循适合你的设计过程将这些激情、灵感、元素、情境用双手付诸于实现,有血、有肉、有骨骼、有表情的设计便会诞生,她首先感动了你,继而感动了他人,如此有生命力的设计才是动人的。用文字形容一些过程并不难,真正不易的是将这一过程实现,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许多困惑,这是所有设计师都难免的,只要你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有十足的勇气去面对,有足够的信心去坚持。一句英文诠释地很精辟:“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我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不要退却。

  完成了四年大学生涯,也完成了设计理论的初级阶段的积累,于是放开书本的束缚,怀着憧憬和信念来实践自己的设计之梦,理想、抱负一时间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展现给我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真实而宽广的世界,一个可以任由我灵感遨游的世界,开始的我是这么认为的,认为自己的设计可以完全地被实现,继而实现设计的本质目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贪心的我还欲在设计潮流中引导时尚,哪怕作为一个小小的支流,我也会全力以赴。这样的梦最终还是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

  中国的设计才起步,现实社会中充斥着的是抄袭,是拷贝,好一点的算作借鉴吧。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不讲版式,不讲对比,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传手册……相当数量是此“杰作”。相对平面设计而言,家具设计之抄袭现象更为惨不忍睹,不仅抄图纸,更有甚者是抄实物,在盗窃他人之物时,难道窃者都不会汗颜吗?

  设计中的“模仿”还可以理解,因为才起步嘛,而且崇拜、向往是正常心理。受某某大师、某某风格的影响很深,作品中留有其痕迹,这并不等同于抄袭。抄袭等于掠夺,是无耻的行为,因为盗走了别人的奇珍异宝。其实,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设计大师是平等的。同样的点、线、面、体,同样的色彩,同样的设计法则,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利用它们来大胆地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原创对于设计师而言何等重要,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同化,不重复雷同,不附庸风雅,具有独创性。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味,推崇个性化,不为个性而个性。当然,坚持必须要有理由。

  数码科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完成,但与此同时,数码时代对于激发灵感则具有灾难性的意义,任何蠢笨的想法都可以处理得很专业,很花哨。一方面辅助设计师完成精彩的创意,一方面在吞噬他们的思想,使之惰于思考。优秀的设计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数码科技。技术上再精再通,充其量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重要。” 懂得节流优势,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不要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设计思维。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人——Jean-Pierre Rives,他曾经是法国国家橄榄球队五十七任的场上队长,现在,他竟然成为卓有成就的雕塑家。从球队退役后,他师从一位法国著名的雕塑家阿尔拜·费罗,潜心学习雕塑艺术,如今,他的作品摆放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城市。2000年他还在巴黎第八区的一家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了个展,展出了自己近年来的雕塑作品。Jean-Pierre擅长以废弃的铁轨或钢材,塑造出一个个富有创意的艺术品。那些冰凉的,满是铁锈的铁轨,经过艺术家神奇的双手,变成了一道道柔美的“弧线”,并缠绕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他的作品柔中带刚,那些冰冷、僵硬的铁轨通过复杂的弧线组合,展现出无限生机和生命的力量。

  还有一位自嘲幽默“时装设计师”Franco Moschino,他适当的幽默感恰如一场久旱之后的及时雨,化平凡为神奇,增添一抹趣味与话题。他运用于服装上的既浅显又幽默的Slogan及图案,或自嘲,或讽刺,但往深一层看,却蕴含着无限智慧,留给时装迷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深刻的印象。

  再有一位最年轻最成功的时装设计师Esteban Cortazar,他才18岁,尚未满合法饮酒年龄,却是全球时装界拥有个人品牌系列的最年轻的设计师。

  纵观这些设计师驰骋于自己的自由空间,没有丝毫观念的束缚和传统的捆绑,还有周围的无数支持者、欣赏者,他们的思想得以物化,灵感找到寄托,用自己执着的追求和不倦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一直奢望自己能找到这样一个空间,同样可以放任自己的遐想,也一直埋怨环境的不如意,不能为我提供这样的空间,但在经历了数次设计的洗礼后,顿悟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容忍不了完美,记起汪国真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活得辉煌些,你只能活得痛苦些;如果你想活得长久些,你只能活得简单些。设计教会了我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态。作为一名设计人,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平衡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支点,继而才能平衡自己的人生。

  无论是设计建筑、平面、服装,还是工业产品,其实都是设计师在体现自我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风格展现的即是他的为人风格,设计师的魅力同样会勾勒于他作品的线条之中,这也许就是设计的玄妙之处,也是我执着追求“短暂而永恒”的生命的原因吧。 浅谈设计造型的基本原素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在我们进行平面设计造型时,如果不懂得掌握造型中的构成法则,往往会无从着手,无法在千变万化的图型中找出创作的切入点,因此,研究掌握造型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成了设计人员必须遵循的一种思维规则,从无序状态中寻觅有序的钥匙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在造型设计中,无论采用何种表现手段或工艺技法,都应该遵循以下基本法则。

  一. 对称与平衡

  对称与平衡是动力与重心的矛盾统一。对称,又叫相称、均齐、均等,是等量等形的组合,它是以中心轴或辐射线的上下或左右完全相等划分的一种形式。从力量平衡的关系上看,可以比作天平,等形等量有种安定感。对称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和极为普通的一种形式。如正视下的人体、汽车或其它制品。若不是以直线轴,便是以点为中心构成的,我们可以找出对称点、放射点、逆对称等来进行对称构图,它是表现安静、稳定和庄重的最好选择。

  平衡是异形等量的组合,平衡又称均衡。两者由一个支点支持而获得力学上的平衡,从力学上讲是求重量与力距关系的平衡。而从平面构图上讲,是指量及质在视觉上所获得的平衡。因此,美术设计者应该训练判断出视觉平衡的支撑点,来求得构图上的平衡关系。平衡构图设计,具有稳定、灵动、优美的特点。

  对称与平衡形式分类明显,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设计中两种形式都经常出现。有时在同一图像中两种形式同时出现,如外形求对称,内形求平衡。也可以反过来,在平衡构图时局部采用对称形式。因此,运用好对称平衡的法则,是处理好构图设计的重要基础。

  二. 对比与调和

  对比又称对照,是绘画中一切形式要素的矛盾冲突。线、色、形、体、质等形式要素只要有二个单元就会构成对比。对比,在设计语言中,能给主题增添变化,并且能对单独事物作出客观的判断。以复合对比为目的而构成时,可以产生多彩多姿的表现力或具有特别的活泼效果。

  调和是两种以上的形式要素,同时出现在视觉画面时,相互之间不排斥,感觉和谐,是统一和对比的中间层。

  调和的反面是不调和。单独的一条线或是一种颜色,就无所谓调和。矩形的长边及短边的两部分,或者两种颜色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决定是否调和。在两种以上的要素完全同一时,虽然也不失为调和,但也属于单调。因此,良好的调和,在于形式要素具有一种共通性,同时也有部分差异,才能获得。这种差异显著时就称为对比。调和与对比是相互对立的概念,作为对比的相对词,调和含有狭义的统一感。

  三. 节奏与律动

  节奏是指同一形式要素连续重复所产生的运动感。这种重复所产生的变化是具有强调的作用。因此,美术设计者常为了突出主题,使二种以上的要素反复交替地出现,使其有规律性的变化来刺激视觉,达到一种高境界的美感。当然,完全同一的形式要素,无变化地反复下去,其结果是单调和枯燥。

  律动也称韵律,本来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术语。在美术设计中是指两个以上要素的组合所出现的间隔配列时发生的变化叫作律动。同一间隔又同一定时,其律动是一种单调。当间隔是以几何级数变化时,就会产生强律动。一般而言,律动能给画面一种生机,具有视觉动感,给观众带来不可思议的活力与魅力。但应用不当也会有消极的退却感,或者视觉上的混乱感,使人感到兴味索然。

  四. 比例与权衡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长度与面积的关系)。比例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人或物,都存在着比例关系。一件设计作品需要有好的比例关系。比例是决定构成艺术作品的单位的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筑物的长与高的比例,是决定该建筑物的整体美的重要因素。同样一件艺术图形的平面设计,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是图形的形、线、色彩等一切形式要素,甚至于画框配件也要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比例法则最流行的标准即是“黄金律”。黄金分割的比例是5:8或8:13等。

  权衡也是指形象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它和比例是组合关系,是对比例所作的一种释义。物体的匀称相应、整体协调符合几何学美的比例划分,都能给视觉带来一种权衡感。我们在设计中除了广泛使用“黄金律”比例外,从广义上讲视觉看出去舒服、合理,其比例权衡就具有了美感。

  五. 实体与空白

  实体与空白是指形式处理中的虚实关系。如果说比例与权衡是划分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关系,实体与空白就是对面积分量的的划分。在画面中“实体”是具象的“定型”主体部分,而“空白”则是实体周围的非具象的“不定型”的次要部分。有时画面出现的造型要素、聚散、重轻、大小、主次等可能造成视觉上的虚实效果。所以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根据视觉中心分量的划分来协调实体与空白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知白守黑”,就是讲虚、实相生互补的关系。因此,设计者务必精心处理实体,也要恰当地留住空白。

  六. 主导与从属

  主导性是指一切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吸引观众注目的焦点,以及其他部位有关连的,并以它为中心的主导内容,称谓“主导性”。主导性产生于主导单位,或是素材的大小、轻重,同时又因色彩、形状以及意图的适当配合而产生的。

  从属性是对于某一设计对象的中心,能够联结其他要素,并且和主导性取得呼应关系者,称为“从属性”。例如,自然界中,大树木的主干是树的主导,而小树枝就是从属。一件好的设计作品,需要有主导性,也要有从属性,就是所谓的主宾关系,作品才不至显得平淡而无生机。

  七. 统一性

  同一性是统一的狭义解释。同性质多形态,或性质非对立状况下相互作用称为“同一性”。“统一性”是不同于此的高层次元的概念。

  统一性,还可以解释为:把多质量、多层次的差异归为一个视觉整体,也称多样统一。

  统一性,并不是反复某一种原理,应该是将其他任何设计原理,如主导性、从属性、相互性、均衡、比例、律动等各种原理,正确地应用于设计并使画面得以完整表现。

  统一性比主导性更为全面综合,但是它有时也表现为双重性,即对局部协调支配,把各单元综合协调得以整体统一。总之,把视觉变化多样的形象加以秩序化,就体现了统一的使命。

  综合以上七点,我们可以得出:掌握了设计造型的基本原素,就等于把握住了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懂得其理,理想中的一切图形都可以借助它得到充分的表达。 浅谈设计风格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2006-04-03 22:40 【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艺术有不同的境界,一类是与众不同的风格;一类是十年一剑的扎实功力;在扎实的功底中找到自己的个性风格,则是最高的境界。最近上市的经济型当红轿车标致206、北京现代雅绅特、雪佛兰乐风等车型都体现了这种趋势。

  标致设计师抱着一种理想的美,将阳刚与柔美融合和谐地体现在206的设计当中。从大灯到反光镜间明显的凸起,到腰线、防擦条、大包围,从车前部突起的线条过渡到后视镜,都使得这辆车肌肉感十足,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效果上的结实、收敛,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内心渴求的安全感。正是这种不拘泥于常规的恣意之作,使设计超越了技术层面,有了笔外的意蕴,达到人与造化同功的大化之境。

  “夫画者从于心”。在自然界寻找生命的内在之神韵,在每一个线条的审美中找寻永恒的韵律。标致206就汲取自猫科动物灵动而蓄势待发的外型,在兼顾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同时,再一次昭现206自然的运动姿态。炯炯有神的狮眼大灯彰显标致百年的精粹;非常倾斜又超大的风挡,视野开阔;圆弧型的后视镜和拉手设计,看上去可爱又舒服;保险杆下仿佛咧嘴大笑的进风口不仅舒缓了狮子形象带给人的凶猛感觉,而且使人体会到快乐的感觉。

  一部以经济家用为主要诉求的小车,用“温和”、“舒适”,甚至是有那么一点“中庸”来形容,恐怕会更加合适。轻松而温婉,稳重而又不失活力,这是雅绅特给我们留下的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韩国车的内饰设计一直不敢恭维,不管什么档次的车,总是喜爱用俗气的假桃木来装饰。不过自打御翔开始,现代车已经有所改观,内饰设计高雅了许多。作为入门级轿车,雅绅特的内饰虽然塑料味很浓,但上浅下深的色调让人觉得舒服。

  从途胜开始,新一代现代车在外形设计上已摒弃了上一代车型所特有的臃肿而古怪的线条,转而以简洁的风格面世,更贴近现在的流行趋势。雅绅特迎合了这一趋势,以精炼简洁的特点杀入中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

  乐风的来源其实颇有意思:在一次宴会上,通用汽车集团负责产品开发的副总裁,有产品“恺撒”之称的鲁茨忽然灵感闪现,于是就在请柬上即兴绘出了一款新概念的三厢车——这也是乐风的前身。

  乍一看,乐风外观很普通,但细看之后却发现,乐风是越看越耐看,它所蕴涵的中国味也就在这种慢慢的品味中体现出来了。乐风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一般小型三厢轿车带来的拼凑感,而车身两侧的上扬腰线则使整车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大气。有人说,乐风更有男人味,更有棱角;发动机、变速箱调校得更到位。说他有男人味,一是觉得他整体感觉棱角分明、线条简洁,比乐骋来得有肌肉些。二是觉得他内心彭湃,“肺活量大”,掂脚油就会没命似的拼命使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