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现代媒体的文学起源和影响

浅析中国近现代媒体的文学起源和影响
 跟今天中国的意识形态一样,中国的近现代媒体同样发源于西方,“中国近代媒体脱胎于于西学东渐”已经成为共识。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曾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
  《中国近代报刊史》同样提到:"……最先在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化报纸,都是外国侵略者首先创办起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近代媒体的历史就是中国报纸诞生并发展的历史。由于报纸本身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那天就打上了浓重的政治烙印。
  根据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创办于1822年的《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份商业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一书指出:"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土地上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尽管这是一份具有众多特殊元素的报纸:比如诞生于当时属于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传媒受众群基本上是居住在中国的西方人士;出版语言是比较少见的葡萄牙文。但是《蜜蜂华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大量篇幅宣传当时葡萄牙立宪党人的主张,在内容上大量刊登政治动态、政客言论、政治报告甚至葡萄牙皇室的新闻等等。
  这个特点与最早在西方国家起源的报纸特点是一致的,也验证了传统媒体起源学的那个著名理论:传媒最早是应意识形态传播需求而生的。
  《蜜蜂华报》的政治性色彩对清朝末期到民国北洋初期中国报业的发展导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乃至可以这么说,从一开始,中国近代媒体就被赋予了政治媒体的功能,这也是媒体发展特点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蜜蜂华报》虽然开了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但是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报业依然没有任何抬头发展的迹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政治经济两大领域尚未产生足够的文化需求,是导致整个中国报业直到19世纪中后期依然处于萌芽状态的最大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兴起洋务运动。从表面上看,洋务运动可以看作此前一直进行的“西学东渐”、“洋为中用”思潮在政治上发展到的最顶峰,对于同样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近代传媒应该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但事实上,洋务运动更多侧重于西方技术和产品的大量引进,尤其是在军事工业方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技”并没有包含西方近现代发达的政治、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报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推动作用。
  当然,在19世纪末期,国内官僚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开办了一些报纸,对后来的中国媒体影响甚大,个别报纸甚至成为中国报业的领头羊,长期独占鳌头。比如《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1949年5月终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家中文日报。
  1911年辛亥革X命之后,近现代媒体涌现出了第一个高潮,各种报纸杂志纷纷开办,并迅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一步膨胀。
  从中国近现代媒体的第一个高潮时间点可以看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媒体作为一个行业能够相对独立和正常地运转。
  1、不同利益需求的存在。
  这是媒体发展壮大的关键。任何媒体都是利益的代言人,或者是一种利益的工具,都是受到利益集团操纵的,这跟媒体“弘扬社会正气,坚持社会正义”的政治属性并没有矛盾。因为前者是强调媒体的工具性,是基础,是目的;后者是功能性,是手段,是方式。要知道,没有任何一种媒体是单纯为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真空式存在的,都是代表一定社会阶层的利益而出现的。
  在辛亥革X命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甚至是混乱局面持续下去,在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阶层和阶层,阶层内部都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迫切需要公开表达出来,争取社会其他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或者社会阶层具备足够的实力来强行归并这些林林总总的利益需求,将其纳入统一的利益需求里面。这就导致代表各种各样利益需求的报纸杂志有了存在的基础,并在这种基础上不断膨胀。
  2、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
  20世纪10年代-20年代,尤其是1917年前后,各种来自不同方向的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这些方向不同手段不同目的也不同的思潮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大碰撞大交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媒体的发展,并从思想上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并通过知识分子这样的群体,对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底层民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通过近现代媒体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而传播到中国的工农阶层中间。
  3、政权统治力的相对薄弱
  在任何一个国家,媒体要获得相对独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家政权统治力的相对薄弱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决定媒体发展壮大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造成这种统治力薄弱的原因是主观还是客观。
  辛亥革X命之后,一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在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权是北洋政府。北洋政权大概是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统治力最为薄弱的一个中央政权。从1911年开始,政权内部就为各种权力斗争所困扰,袁世凯篡权、曹锟贿选、张勋复辟……各种政治纷争不断;在地方,各种政治力量也割据自立,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造成了政权统治力在客观上非常薄弱的局面,导致中央和地方政权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对社会媒体加以管理和限制,从而给媒体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国近现代媒体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黄金发展时期,这种让近现代媒体快速膨胀的局面随着1927年之后中国政治力量的统一化和权威化,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次了。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近现代媒体的大体格局基本未变:民营为主,官办为辅。即使在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军事集权统治,但由于这种集权统治对地方统治力的相对薄弱,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固有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媒体尤其是民营的报纸杂志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生存空间,呈现出一个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态势。
  从纯技术角度来说,1949年之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所有的新闻媒体都算不上真正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意义上的现代媒体,都不具备现代媒体的基本特征,比如双向传递、快速传播、深度信息等等。
  在性质上,那个时候中国所有可以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跟党政系统内部的红头文件没有任何区别,是同一种类型的信息传播工具,都是为了将一种经过国家统治阶层确认、符合政权统治利益的特定信息内容,并带有强制传递属性的信息传递给特定受众对象,使其接受和了解。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媒体,这也给今天的中国媒体在未来的政治参与趋势上有了很大的空间。
  未来,谁是政治媒体的受众
  在新闻传播学中,受众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新闻信息传播的终端接收者和对象性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受众群不是指单纯的信息终端接收者,而是跟新闻传播媒介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受众群的性质在整个新闻传播链中,关系着新闻传播效力的大小和新闻传播方式的选择。
  未来10年,中国政治媒体最主要的新闻受众是什么?套用社会主义政治术语来说,第一批媒体受众只可能是“小职员为代表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化的新农民阶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纯粹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数量最为庞大的传统农民阶级还不大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政治媒体最早的新闻受众,只有随着政治体制的进一步调整和变化,这些最底层民众阶层才有可能通过政治媒体参与到公共政治体系之中,也才有可能成为政治媒体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受众。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