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自我服务偏向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 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探讨。Allport (1937)把 人类认知中存在的积极性探索称为“本性的最古老法则(nature’s eldest law)”——个体保护脆 弱的自我免受现实打击的方法。Miller 和 Ross (1975)把这种将成功归因为自我因素, 把失败 归因为外部因素的倾向称作自我服务偏向。后来, Bradley (1978)在此基础上对这种归因偏向 的系统阐述进行了扩展, 认为自我服务归因不仅对个人形象的提升起作用, 还可以提高和维 持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 这种偏向可以通过维持和提高个体的公众形象(public image), 达到保护和提升个体自尊的目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更多地把失败而不是 成功归咎于自己, 因为如果偶尔承认而非否定失败的责任, 可能会得到他人更多的喜爱。 Miller (1978)肯定了 Bradley(1978)对自我服务偏向界定的贡献, 并补充认为, 对积极结果和 消极结果的归因不是对因果关系认知的曲解就是对因果关系描述(description)的曲解。Gibbs (2003)将这种自我服务 的认知曲解(distortion)进一步区分为原发性(primary)的和继发性的 (secondary)。他们认为原发性曲解是指自我中心的态度和信念:自己的观点、期望、需要、权 利、当前的感受和欲望非常重要, 而那些合理的观点、期望等可以不被考虑或完全忽略; 继 发性曲解是指一种犯罪后的合理化:使良心、潜在的同情心以及内疚感等丧失, 这样在个体 出现反社会行为后不会毁坏自我形象(Barriga, Gibbs, Potter, & Liau, 2001)。一般而言, 自我服 务偏向是指接受成功的荣誉而否认失败责任的倾向(Eysenck, 2010)。
1.1.2 他人服务偏差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在建议采纳的情境中,如果得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则作为建议 采纳者会更倾向于把责任归于给建议者;如果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建议采纳者会更倾向于把责任归给自己而不是给建议者,这样对不好的结果外归因、好的结果内归因的归因偏差就 是自我服务偏差。但在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被试在作为建议采纳者时, 当得到了一个好结果,被试更倾向于把责任归给给建议者;当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时,被试 更倾向于把责任归给自己。这种现象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这种在建议采纳情境中,把不 好的结果内归因、好的结果外归因的归因偏差被称为他人服务偏差(Palmeira, 2015)。至于这 种偏差出现的原因,有人猜测是因为后视偏差的影响(Christensen-Szalanski & Willham, 1991)。所谓后视偏差,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 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1.1.3 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是,人们在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会比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认为这一结果更有 可能发生的一种趋势。在标准的后视偏差研究范式中,被试得到一个事件或一个决定的描述, 之后实验组被告知事件/决定的结果,控制组不被告知结果。最后被试需要假装自己在不知 道结果的情况下对这些事件/决定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该研究发现,有后视信息的被试 比无后视信息的被试在可能性评估中有更高的评分。后视偏差在实验室环境和各领域情境, 如政治选举,心理诊断,法律判断,历史或体育事件和金融预测中都得到了广泛验证。
有证据表明,后视偏差在积极的自我相关事件中比在消极的自我相关事件中效应更为明 显。如在一个系列研究中,Louie (1999, 2005) and Louie, Curren, and Harich (2000) 让学生做 模拟股票决策,那些得到积极反馈的学生显示了经典后视偏差,比那些没有得到结果信息的 学生对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了更高的评价,但那些得到消极反馈的学生却并没有表现出后 视偏差。与之相似,Mark, Boburka, Eyssell, Cohen, and Mellor (2003)发现,学生对他们自己 的积极结果事件进行评估时认为更有可能发生,但对他们自己的消极事件却并不这么看。在 Pezzo and Beckstead (2008)的研究中,被试对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一些事件(如度过一个 美好的圣诞假期,得病,忘记付账)可能性进行评估,一段时间后要求他们回忆可能性,消 极事件的后视偏差要显著小于积极事件的后视偏差。 他人服务还是自我服务建议采纳中的归因偏差研究(3):http://www.chuibin.com/yixue/lunwen_20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