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3.3 不同⾓⾊下(求助者 vs. 建议者)个体归因偏差的⽐较 24
3.4 本研究的创新性 24
3.5 不⾜与展望 24
4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9
A. 建议者⾓⾊版本测验及问卷 29
测验 29
问卷 29
B. 求助者⾓⾊版本测验及问卷 30
测验 30
问卷 30
致谢 31
引言
当我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从已有资源中寻求建议,像朋友、售货员、该领域的专家等 等。当求助者对决策领域知之甚少时,这种建议对决策的影响尤其重要(Bonaccio & Dalal, 2006; Solomon, 1986; Yaniv & Kleinberger, 2000)。在这样建议采纳的情境中,研究者对求助 者基于结果的性质(积极或消极)对其自身与所求助的建议者之间的责任分配十分感兴趣。 结果的性质会影响责任占比吗?
比如你拿不会的作业请教同学,同学给出了他的答案,你想了想,决定把这个答案交上 去,结果作业发下来之后——答案正确!你会怎么分配责任?是告诉了你答案的同学责任更 多,还是把这个答案写下来交上去的你责任更多?可是答案要是错了,那又会是怎样的情 况?会反过来吗?
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即获益的人会表示自己在获益这件事上有更大的贡献,受损 的人则会把受损的责任转移到建议者身上,那么情况就会与自我服务偏差一致——一种人们 在对自身的积极结果进行内归因(如他们的自身技能与素质),但对消极结果进行外归因(如 环境)的趋势(Brown & Rogers, 1991; Campbell & Sedikides, 1999; Miller & Ross, 1975)。但近年来也有一种新观点(Palmeira, Spassova & Keh, 2015)提出,这种情境下的求助者非 但不会更多地归功于自己归咎于他人,反而会反过来,认为自己的成功更多受益于他人,但 失败却是自己责任更多。像这样与自我服务偏差截然相反服务于他人的偏差,被称为他人服 务偏差。
不仅仅是求助者角色,研究者对建议采纳情境中的建议者也十分感兴趣。 如果角色换一下,当个体并非作为求助者而是作为建议者时,他们对责任的分配感知是否还会一样?在上述情境中,当个体作为提供答案的同学时,如果他们的求助对象取得了不 错的成绩,他们会如何归功?如果他们的求助对象得到了糟糕的结果,他们又会如何归咎? 是体现自我服务偏差,还是他人服务偏差呢?下一部分将对本研究的观点进行理论框架上的展开,之后报告实证研究为理论提供支 持。讨论部分将对本研究的意义进行探讨,最后在文末展望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1 理论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理论背景
1.1.1 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通常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 但是对积极(如, 成功)和消极(如, 失败)行为 结果的归因是不同的。例如, 有些司机把事故归因为外部因素(如, 天气、车况等), 有些司机 则把惊险地避开事故归因为内部因素(如, 机敏、高超的驾驶 技能等) (Stewart, 2005)。这种 将积极的或满意的结果进行内部归因, 将消极的或不满意的结果进行外部归因的现象称为 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Miller & Ross, 1975)。该偏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Roese & Olson, 2007), 当人们面对消极结果时尤为突出 (Malle, 2006)。 他人服务还是自我服务建议采纳中的归因偏差研究(2):http://www.chuibin.com/yixue/lunwen_20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