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起源并盛行于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概念图的研究经久不衰,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学术期刊网站ScienceDirect中关于概念图的文章就多达38万余篇,其他国际互联网上与概念图有关的搜索结果则多达100多万项。[6]可见,国外对于概念图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成果颇为丰富。1990 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会认知到概念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出版了一期特刊《概念图展望》, 专门论述概念图的使用。2004 年9月,包括诺瓦克教授在内的世界各国概念图研究专家齐聚西班牙,参与“第一届国际概念图大会”, 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概念图研究发展的全新高度[5]。
通过查阅中文和外文资料,总结了国外关于概念图的教学应用的以下几个特点:
1)功能上的扩展
最开始,概念图只是作为一种评价工具,例如用于评价学生的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知识间关系的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等。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评价,概念图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的设计,可以课程研究和编制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建构,也可以作为思想交流的桥梁。通过理论和实践,人们逐渐挖掘出概念图丰富多样的功能,对它的认识也从单一的工具观逐渐发展为一种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5]。
2)命题范围的扩大
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性,在设计概念图时总是选取某个或几个知识模块的内容展开,但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概念图包涵的范围扩大,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不再是几个简单命题的概念图拼接,而是整个知识系统下概念图的绘制。
3)涉及领域的扩展
诺瓦克最初把概念图应用于研究儿童科学知识的掌握,这是因为科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并且科学概念有严谨性和逻辑性。早期,概念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理、生物、化学学科中,很快的,概念图的研究范围就扩展到其他学科和社会上的各领域,如数学、文学、通用技术、生态学、临床医学、市场的开发、产品设计等。
4)绘制技术上的发展
一开始,概念图是通过手工绘制的,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用各种软件进行概念图的编辑,比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CmapTools等。
5)编制模式的改变
原先概念图的编制都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并作为评价个人知识结构的工具。但是,现在越来越强调合作完成概念图,且国外学者通过对比试验证明了合作编制概念图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12]。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迅速,概念图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概念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通过CNKI等数据库搜索文献时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以理论研究为主,极少部分是基于实践的研究,这使得缺少了对概念图应用的教学实例和经验反思,不利于后学者进行借鉴和总结。此外,大多数理论研究缺乏创新性,这可能与没有和教学实际相联系有关,选题大同小异、泛泛而谈,缺乏意义。
概念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需要应用于实践,通过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个反复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借助维普期刊平台检索,在“基本检索”中填入检索项关键词 “概念图”自1989年——2017年12月,共检索到2049篇相关文章,每三年的文章数见表 1—1。 概念图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chuibin.com/yanjiu/lunwen_20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