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利率管制阻碍了经济前进的步伐,利率体制急需改变。20世纪70年代,各国开始加入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针提出金融深化论,认为开放的利率体制能使金融市场的资源得到充分配置以实现金融自由化。Burkett, Paul. Lotspeich, Richard(1993)认为麦金农对自由化观点的定量支持是不合适的,需要更谨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检验。Brewer III, Elijah, Jackson III, William E.等(2001)提到在美国银行业可以用利率衍生工具来抵销固有的利率风险。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使银行用较低的成本管理利率风险。Lopez, Jose A(2004)回顾《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利率风险的原则,认为银行要注重内部控制功能和压力测试的结果,可以通过金融工具来管理内部收益率。
在利率机制方面,赵尚梅(2001)认为利率管理体制可分为自由化利率体制、管制利率体制、市场化利率体制三种体制。张建波、文竹(2012)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还处于初级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在风险方面,黄金老(2001)提到商业银行拥有资金自主定价权的同时也扩大了利率风险,以持续时间为依据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在风险管理方面,胡正(2014)商业银行还只是初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人才缺乏,监管不到位,有待改善。在国际经验方面,胡新智、袁江(2011)总结了国外利率市场化实践的经验,通过比较各国利率市场化实践的经验,发现在合理监管和配套下的渐进型改革模式更容易取得成功。在实证研究方面,谢四美(2014)对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得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仍处于低水平,中小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表结构的调整要优于大规模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前景,但是银行业和金融机构还不能自主进行良性竞争,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善都阻碍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需要加强关注。
2、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表现
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期权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由银行业务的期限(相对固定资产来说)与重新定价(相对浮动利率来说)的不同产生的。如果银行的资产、负债在重新定价时不匹配,数量和期限产生差异,银行的获利和内在价值会因利率变动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某银行的浮动利率贷款在市场利率变动前,一个月后市场利率上升2%,一个月后市场利率下降2%的利率分别是6%,8%,4%,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则净息差率分别是3%,5%,1%。可知当市场利率下降2%,浮动利率贷款的利率随之下降,银行利息收益降低,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变,支付利息不变,导致银行将收到的净利息降低。
基差风险是商业银行不同业务虽然重新定价期限相同,但是由于依据不同的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基准利率的波动趋势不同引起银行净利息收入或资产价值减少的风险。基准利率通常是央行决定宣布的,在利率交由市场决定后基准利率会产生变化,基差风险会增加。比方说,某银行采用1年期的SHIBOR对1年期存款利率在一段时间内重新定价,采用贷款基准利率对1年期贷款利率在一段时间内重新定价,当两种基准利率的变动幅度不同时商业银行将面临基差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发生变动引起的银行获利或经济价值发生损失的风险。收益曲线的不良变动会引起利率风险。假设,某商业银行以一个月定期存款与一年期贷款匹配,两者的基准利率是对应期限的SHIBOR,一个月定期存款比一个月SHIBOR少20个基点,1年期贷款比一年期SHIBOR多50个基点。3月25日的一个月SHIBOR是4.3%,一年期SHIBOR是4.7%,3月26日的一个月SHIBOR是4.4%,一年期SHIBOR是4.6%。则3月25日净息差为1.1%,3月26日净息差是0.9%。当收益率曲线变化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也会变化。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chuibin.com/yanjiu/lunwen_20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