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在南沙群岛的统治地位,法国试图寻求美国的支持,但美国对此并未进行表态。受法国影响,菲律宾也借机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但美国政府以该群岛距离菲律宾遥远为由,不支持菲律宾的主张。由此可见,美国无意卷入南海争端,也不愿法国、菲律宾等国在南海制造事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为了掠夺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开始在1938 年执行“南进”政策,大量掠夺南海岛屿,将之与东南亚连成一体,形成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此时已经逐渐认识到南海的重要战略价值,未来日军一旦占领南海,攻击新加坡的距离将缩短一半,十分有利于日本掠取经济资源、扩大战略空间。但由于日本无法准确判断美国的态度,因而行动相对迟缓。此时虽然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已经开始松动,但鉴于国内经济危机严重,刚上任的罗斯福总统无意为遥远的南海岛屿进行军事冒险,因而仍然对南海纷争坚持“不介入”政策。同年11月,日本洞晓了美国南海政策之后,开始驱逐法国军队,进而控制中国的西沙群岛。对此,美国仅要求日军承诺不侵犯美国侨民的安全和利益,对岛屿归属问题不置可否 。1939年2月,日本进一步占领了海南岛,日军侵略已经威胁到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美国方才提出日本的占领行为缺乏国际法依据,建议各方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进行解决。
从整体上看,1930 年代美国“不介入”南海争端的立场纵容了法国和日本在南海的侵略行为,使民国政府在二战爆发之前几乎丧失了对南海的控制权。但美国的政策客观上杜绝了部分小国参与南海岛礁争夺,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从“围堵”到“介入”
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太平洋战争中击败了日本侵略者。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公告》 ,日本将其侵占的南海诸岛全部归还中国,美国支持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要求。但随着冷战开始,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势力重新进入南海。此时,美国的南海政府主要服务于“遏制主义”需求,通过在南海地区“围堵”苏联、中国和越南等国,达到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孤立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虽然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但越南战争和中国“抗美援越”并未使美国放弃在南海上的“围堵”政策。只是由于当时中国海军实力较弱,且忙于社会主义建设,只是发表声明宣誓主权,并未采取强硬措施维护南海主权,因而南海岛屿争端并未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苏联解体,美国确立起世界霸权地位,已然无需在南海地区进行军事部署遏制社会主义阵营,南海的军事战略地位随之有所下降。但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技术取得了突破,开发南海海底潜藏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成为可能,南海地区展现出巨大的经济开发前景,吸引着美国重新进入南海,将之作为打入亚洲市场的一块垫脚石。但在南海岛屿归属问题上,美国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政策,甚至表现出一种模糊的态度。面对偶有发生的南海争端,美国表现出“不直接介入的放纵 ”,即放纵其他小国与中国进行交涉。美国则在背后进行操纵,企图利用第三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随着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美国对南海的政策发生转折。由于公约规定,濒海国家可以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多达710海里的大陆架 ,因此,濒临南海的国家纷纷借借此公约对南海提出主权申诉,南海岛屿争端日益激烈,为美国介入南海争端提供了借口,南海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至此,美国才开始重新定位其在南海的存在,重新思考对南海问题所采取的战略方针。由此,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不介入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1990年到1994年之间美国一改之前的作风,对南海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干涉。 20世纪30年代以来南海岛屿争端中的美国介入问题探析(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62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