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十日谈》的对话和狂欢艺术(2)

时间:2025-09-28 22:16来源:100591
本论文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论述这部小说中的互文性对话,并确立小说复调特征的对话性叙事声音的艺术特征;根据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论述小说中

本论文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论述这部小说中的互文性对话,并确立小说复调特征的对话性叙事声音的艺术特征;根据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论述小说中语言和叙事狂欢化艺术特征,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这种角度在国内并不是大趋势,所以作者尝试从这个角度进行探析。

一、 《十日谈》中的互文性特征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先正式提出的。1967年,克里斯蒂娃在法国《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词、对话和小说》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她认为每一个文本和其他文本相互参照,相互渗透,相互牵连,所以她特别强调新文本的生成和其他文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克里斯蒂娃的这一互文性概念就是从巴赫金的“对话”、“复调”和“文学狂欢化”理论中衍生出来的,虽然巴赫金从来没有提过互文性这一术语,但是其“对话”理论的内涵就是关于互文性的思考。当时法国文学批评深受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巴赫金的针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引起了克里斯蒂娃的兴趣。 巴赫金的互文性概念的内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有所体现,在这一书中,他提出了对话理论、“复调”理论和“文学狂欢节化”等概念。巴赫金把文学活动看成一场大型的各种各样的对话,比如文本与文本、人物与人物、文化与文化之间,只是他没有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罢了。巴赫金的互文性特征在《十日谈》中也有所体现,本章主要从文本结构间的对话、主题的对话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 文本结构间的对话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的鼎盛之作,作品中的大部分故事都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的民间传说或是东方民间故事,在口语方面独具民间特色,但它实质上就是一本故事集,说到故事集,就不难想到阿拉伯民间文学巨作《一千零一夜》。《十日谈》汲取了其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形式,《一千零一夜》的大故事讲的是国王生性残暴,每夜娶一位妻子,但是次日就会将其杀害,女主角是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她为了不让更多的女子被杀害,主动要求嫁给国王,每夜给国王讲故事,日复一日,就这样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幡然醒悟。主干故事以夜为单位,没几夜讲述一个主干故事,而每个主干故事又会衍生出好几个小故事,所以《一千零一夜》的框架结构就像一棵树一样,枝繁茂密,自由生长。

《十日谈》在此基础上,对框架结构进行了改造,相比较《一千零一夜》的“树”,它更像人工造的砖墙,界限分明。在作品结构上,各个故事不再是零散、简单、无序的,而是活跃、复杂、有序的,作品巧妙地将大瘟疫作为引子,交代了时代背景与现状,以十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作为一个大框架,又巧妙地将这些男女所讲的这一百个故事包含在了里面并联系在了一起,就形成了大框架下有小框架,故事中又有小故事的独特结构。《伊索寓言》、《天方夜谭》和《十日谈》互为互文本,前两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前两者往往关注人物、事件和所叙述的内容,而后者更加看重作者是如何创作的,小说的叙述往往是谈论正在进行的叙事的本身,这种新的结构方式奇巧复杂,新颖独特,不再以情节为依托,不再以自我顿悟为结局,而是最终消失,只留下不确定性。

《十日谈》的出现,也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许多文人纷纷开始模仿《十日谈》的创作风格,所以就出现了《坎特伯雷故事集》、《七日谈》等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形式方面继承了《十日谈》框架结构的特色;在思想上锋芒直指中古社会两大支柱——教会思想统治和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在情感态度上赞颂真挚动人的爱情,赞赏聪明才智,鞭挞贪财好色的恶行。《十日谈》的出现,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方向和素材,这也体现了文本间的互文性。  《十日谈》的对话和狂欢艺术(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609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