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明中后期传奉官研究(2)

时间:2025-09-13 09:25来源:100461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监生主要有四类:举监、贡监、例监、荫监。贡监下又有四类: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又可以分为官生与恩生。举监即举人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监生主要有四类:“举监”、“贡监”、“例监”、“荫监”。贡监下又有四类:“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又可以分为“官生”与“恩生。”“举监”即举人;“贡监”中“岁贡”是每年府、州、县学每年或每二三年按例推荐给国子监的资深廪生,“选贡”是“岁贡”之外的品学兼优的生员,“恩贡”是逢朝廷庆典而增加的贡生;“纳贡”是由生员捐纳入国子学的学生。“例监”为缴纳钱粮马匹而获得监生资格的人。“荫监”分两类。只要是在京做官的三品以上官员,满足考核成绩,就可以申请从自己的亲族里恩荫一名子孙后辈作为官生。另一种特别的恩荫形式为“特恩”,不限制荫叙者的品级,受到皇帝特别恩准的为恩生。荫叙者一般降七品授官,例如正一品的官员,荫子从正五品起叙用,以此类推。从正六品开始,所得恩荫的官职都是未入流的职位。官生和恩生可以直接得官,也可以入国子监读书。

学校之外,科举是选拔人才最为重要的途径。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成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经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乡试中后得举人资格,举人即可得官。会试中后得进士资格。殿试只是排列名次,不淘汰考生。取得进士资格的人相较其他出身的官员有着更大的机会得到要职,升迁也会更快。

荐举一直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明太祖曾罢科举十年,以察举的方式选拔官员。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擢用人才的一种方式,以孝儒、贤良方正、孝廉、文学、聪明正直、楷书等名义特别擢升人才。保举,一般是重要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需保举的官员没有特定的人选,大多数是三品以上官员需保举人才。

学校、科举、荐举三途是正途出身,除这三途之外,还有杂流出身也可参与任官。杂流指的是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等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基层办事人员,他们的选拔主要分为三种:佥充、罚充和求充。佥充是政府按照正常的选拔方式选出的吏员;罚充是指官员,进士或举人、监生或生员罚作吏员,可见这些人的社会地位都是高于吏员的;求充,一般军民子弟交纳一定钱财之后可以做吏员,因为吏员有薪俸,还有一定的优待,所以有人会求做吏员。明代官和吏流品不同,罚充更是一种惩罚官员和儒生的手段,所以一般情况下二者升职途径也是有区分的。明代吏员每三年一考察,叫“一考”,考满三次即九年后就可以授予冠带,获得任官资格。明初有不少吏员累官升至中高级官员。

选官之后是任官。任官程序首先需要经过铨选,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铨选中官员的来源分三个途径:一途为进士,一途为举人、贡生,另一途为吏员,即所谓的“三途并用”。各个途径任官的方向是不同的,始授官职的高低、升迁快慢也是有区别的。除了进士、举人、贡生这样的正途出身外,还有监生、官生、功生、恩生、儒士,吏员、承差、知印、篆书、书算、译字、通事这样的杂流也可参与铨选。 吏部选官,需经六考、六选。有时选官不满,临时有缺额,亟待任官时,可不经考选,“廷推”选官。京官、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需廷推,或者由皇帝直接任命。从侍郎以下到祭酒,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官员廷推,太常卿以下由吏部部推。外官督抚之类的选拔,由吏部主持,九卿在列来廷推。布政使、按察使等官由三品以上官员廷推。行取,地方上的知县、推官,经过高级官员的推荐保举和考选之后可调任京职。 明中后期传奉官研究(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99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