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粤西地区化州市年例民俗文化考察(2)

时间:2025-07-10 22:42来源:100232
5 表2道光《高州府志》与光绪《高州府志》内容对比 6 表3粤西地区部分冼太夫人庙分布情况 9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年例是粤西地区的特有的传统民俗

5

表2道光《高州府志》与光绪《高州府志》内容对比 6

表3粤西地区部分冼太夫人庙分布情况 9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年例是粤西地区的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一般一年过一次年例节,也有些地方一年过两次。其中规模较大的称为“大年例”,基本集中在农历正月初二到三月底;规模小的称为“小年例”,也叫“翻秋年例”,时间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正年例”异常盛大,在当地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意为过年例比过春节还重要。但是关于年例的确切起源时间,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文献记载。目前能找到的涉及年例的方志资料主要集中在清朝时期。如嘉庆《茂名县志》、道光《电白县志》和光绪《高州府志》等都有关于年例的描述。不论其起源于何时何处,经过不断的发展,年例已有原来单一的祭祀驱鬼转型为具有多功能的社会民俗活动,其影响范围也从粤西地区向周边地区辐射。如今,年例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

年例虽是粤西地区影响力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但笔者翻阅资料发现,研究年例的学术力量仍旧很薄弱,关注年例的人群也仅限于两广一带的学者。关于研究粤西年例的成果较少,刘岚、张文江《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文中对吴川年例祭祀活动作出详细的记录、考证和整理,并从吴川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年例的由来。 陈耀泷的《粤西“年例”民俗溯源》 从地方府志县志入手,对年例的起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梳理,为后来的年例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年例作为在粤西地区广为流传,对当地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不该被遗忘。因此笔者在查阅县志、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当地的管理者、熟知年例文化的老人进行采访,采集年例文化的口传史料,从而获得一手资料。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化州沙桐村、六靖镇为考察对象,试图就年例文化的由来及成因、年例的社会功能的变迁等方面展开探究。文章第五部分,通过笔者对化州沙村、六靖镇年例节的实地考察、拍摄图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该地区年例节的现状,探讨新形势下年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选题意义

民俗活动是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农村社会的,而许多的民俗活动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逐渐消失。本文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和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年例民俗文化溯起源,论流变,说影响,意在探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沙桐、六靖年例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探讨新形势下年例民俗文化的保护,为全面、深刻地研究粤西地区年例民俗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从文献资料入手,基于田野调查,以厘清年例与古时驱鬼活动、元宵节与冼夫人的关系。社会学冲突论学派认为,通过释放敌对的冲突和情绪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社会压力得以缓解。因此本文基于此理论研究年例的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入手:年例的社会控制或社会秩序功能通过何种形式表现;在年例的过程中能否显现其“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本研究所要讨论的范围,就笔者初步的观察是以调查化州市沙桐村和六靖镇这两个年例比较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村镇,来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口述历史访谈与实地的田野调查研究。其方法如下: 粤西地区化州市年例民俗文化考察(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4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