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文士的“桃源梦”与江湖的“桃园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共同体情怀(2)

时间:2025-07-02 22:24来源:100141
而在一个世纪后的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1330?-1400?)在他的作品《三国演义》 当中虚构了桃园结义②这个情节,通过对游民群体的侠义精神、平民

而在一个世纪后的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1330?-1400?)在他的作品《三国演义》 当中虚构了“桃园结义”②这个情节,通过对游民群体的侠义精神、平民义气的高度肯定, 为脱离了主流社会的游民重新构建了“桃园”这个共同体社会。

本文将借用“共同体”这个概念,通过对《桃花源记》中“士”所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 与《三国演义》中“游民”所代表的脱离主流社会秩序的底层人民阶层的“共同体情怀”进 行对比分析,从而展现士阶层与游民阶层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各自的精神面貌,并从中透视中 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文学中的“共同体”情怀

“共同体”(Community),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在其书《共同体》中说:“共 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 的世界。这是一个失去了的天堂,或者说是一个人们还希望能找到的天堂。”③

中国古典文学中反复书写和咏叹的“桃花源”就是这样一个“共同体。”。“桃源”之 说发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他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描绘了一个“相命肆农耕, 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④的和平乐园,在这个和平乐园中蕴含着文士对 一个有着美好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井然的社会秩序的理想国度的憧憬之情以及对 安宁和乐、自然适性的生活的向往之情。罗贯中在其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桃园结义” 这一情节也构建了“桃园”这么一个充满江湖侠义精神的共同体社会,这个“桃园”是游民 群体理想中的容身之处,一个能对抗黑暗的社会现实,一个能生死荣辱与共,充满了仁德义 气的完美社会,游民们把它作为人生归宿,在这里寄托自己的精神诉求与理想追求。

“桃源”和“桃园”能历久弥新,足以证明苦难的生活往往更能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先民们生活在环境恶劣、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于是他们构建了一个物质丰饶富裕、 人人长生不死的“原始乐园”;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于是诸子百家们纷纷构建了自己的理想 世界,如“大同世界”、“至德之世”等;汉末开始的社会动乱,造成了生灵涂炭、民不聊 生的局面,黑暗的社会环境让文士选择逃避隐逸,也壮大了游民阶层,让更多的人失去家园、 失去美好祥和的生活,所以《桃花源记》和“桃园结义”的产生,恰恰响应了人们心底对美 好与光明的向往,它们一出现,就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无论是文士还是游民,都对象征着 安宁和乐的共同体社会怀有难以磨灭的向往之情。

二、文士的“桃源梦”

《桃花源记》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是这个作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它绝对 不只是荒诞的寓言或者是一板一眼的纪实文学,而是负载当时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心理遗痕 的“文化化石”,是“士大夫”群体无意识的曲折表达,可以视为文士对共同体社会这个精 神家园的守望,也可以说,桃花源是文士大同理想的完美图画,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理想世界。

(一) 古今文人的“桃源梦” 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并诗》以来,“桃花源”就成了古今人们魂牵梦萦的理想世界,历代以来,对“桃源”的追索与探寻经久不息。 关于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在什么地方,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人学者进行过阐述,可谓众说纷纭。唐代的康骈认为,文中的桃园应为鼎州桃花观;明代的吴宽则在《瓠翁家藏集》 写道,“古桃源实在武陵境内。”而杜维耀所著的《桃源洞说》中是这样描写的:“桃源洞 去桃源县邑治三十里。”今人陈寅格(1890-1969)在其所写的《桃花源记旁证》中大量引 用了《水经注》以及《元和郡县图志》中的一些资料,进而论证《桃花源记》的取材应该是 “间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从刘裕入关途中之所闻见”。《桃花源记》“殆取桃花源事与刘 驎之二事牵连混合为一”,“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① 文士的“桃源梦”与江湖的“桃园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共同体情怀(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79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