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互联网医疗起步较早,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比较成熟。国外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信息环境进行了研究。伯兰(2001)通过对医疗信息的搜索分析得出,互联网医疗主页上的相关内容其实并不容易被发现,其概率小于25%。与此同时,提供的医疗信息也不完整。虽然web2.0的技术能够更加简便地帮助患者获取医疗信息和增加医患的沟通渠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利信息传播的风险。由于互联网医疗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Dong et al.(2011)出于给用户搜索提供便利的目的,为互联网医疗平台设计了服务发现、分类机制。Doolittle and Spaulding(2005)通过研究患者使用在线癌症服务的影响,发现了相关的、正确的在线医疗信息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线下的医疗程序和流程,增加患者的配合度。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信息冲突、信息错误等问题,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于互联网医疗使用目的及使用方式,也有诸多研究。例如麦克马伦(2006)从自己的研究中发现,患者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一般是想通过查询相关的医疗信息进行对自身健康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是想要在去医疗机构问诊之前就提前做好对自己病情的里了解。还有一部分人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是对自己接受医疗机构诊治后对诊疗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Illiger et al.(2014)研究发现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大多是为了寻找医生的帮助以及获取相应的医疗信息,对于健康数据的获取和管理则较少。Gao et al.(2015)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的在线评价发现这些在线评价的内容和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生的服务质量。例如服务质量较低的医生获得的在线评论数量也较。Murray et al.(2003)发现患者通过在线医疗信息的获取,在进行线下就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卡顿(2004)通过调查不同人群对线上、线下的医疗信息的收集发现了年龄、收入状况和教育程度都是影响信息获取方式不同的因素。Guo et al.(2013)提出观点,技术焦虑是阻碍老年人使用移动医疗服务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移动医疗在老年人群中的发展和应用。Helander et al.(2014)通过研究用户对移动医疗APP的使用行为情况,发现活跃用户仅占总使用人数的2.58%。其中活跃用户中,有良好生活习惯的比例较高。
相关学者还对互联网医疗应用范围及社会影响进行相关研究。例如Goh et al.(2016)通过研究在线医疗社区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发现了在线社区能够冲破地域时间的阻碍,让城市的医疗知识深入传达到农村等不发呆地区,有效的缓解了城乡医疗资源不平和的现状,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Venkatesh et al.(2016)也发现,互联网医疗信息的传递还能够帮助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医疗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传达至医疗资源较匮乏的偏远地区,促使孕妇寻求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了解更多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2、国内研究综述
互联网医疗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相比国外来说较少。胡苗(2006)对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前景做了研究,以国内外互联网医疗平台网站为研究对象,发现互联网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投资收益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发现对于我国风险投资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应用也是国内学术研究的方向之一。陈惠芳,徐卫国(2016)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认为互联网医疗的竞争优势不再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是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将人、组织结构、技术资源相整合,构建一个开放式的价值共创医疗生态圈。该论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机理,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基于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3]。郭志番,陈虹(2016)对移动医疗进行研究,以移动医疗的服务模式为切入点,结合我国的医疗体制,举例分析凯撒医疗、乌镇互联网医院等服务方式的利弊,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移动医疗的服务模式,这对我国医疗行业具有重大意义。张佩嘉,谭洁(2017)对基于我国国情,对互联网医疗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重点进行阐述分析,探讨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启示,让大家知道互联网医疗不仅仅只是互联网技术和医疗服务的简单结合,而是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来促进医疗体系的改革。这对互联网医疗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医疗文献综述:http://www.chuibin.com/wenxian/lunwen_20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