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炳玉,申双和等人利用江西省 74 个站台 1961 年至 2010 年的 6-8 月日平均气温,日 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多项式回归法,Morlet 小波分析和数字 高程模型,以探究该区水稻高温热害时段分布,年际变化,发生频次的时频特征和空间分布 等规律[13]。
姚蓬娟,王春乙等为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的影响,选取对双季水稻早稻影 响最大的冷害,热害作为致灾因子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的危险性。以长江中下 游地区双季早稻种植区 48 个农业气象站点 1961 年至 2012 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结合 1981
至 2010 年的农业气象资料,判别并量化冷害和热害,以发育为研究尺度构建双季早季冷害, 热害综合性评价模型,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季冷害,热害的发生情况和危险性 大小以及各发育期危险性比重[14]。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区内多次发生高温热害事件,解决高温热害问题迫在眉睫。目前, 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全球变暖引起的高温热害频率和强度增大,此 时,进一步研究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能够为科学的水稻种植提供依据,保障我国粮食 稳定增长,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研究杭嘉湖平原的水稻高温热害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针对杭嘉湖平原的研究 却鲜有开展。因此本研究以杭嘉湖平原为研究对象,拟采用 1980-2013 年杭嘉湖气象台站的7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逐日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以 及反距离权重插值的方法,进行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杭嘉湖平原为研究区,选择了气象资料时间序列较长(1980~2013 年)的 3 个气 象站点,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空间分布如图 2.1;气象站点数据是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 服务网上获取的(http://cdc.cma.gov.cn/)。本研究针对水稻生长发育敏感期:抽穗开花期, 物候资料参考国际权威研究:《Global warming over the period 1961–2008 did not increase high-temperature stress but did reduce low-temperature stress in irrigated rice across China.》,选 定为 6 月 1 日至 7 月 5 日。
图 1 杭嘉湖平原气象站点分布图
表 1 杭嘉湖平原气象站点空间位置
区站名 编号 经度/°E 纬度/°N
杭州 58457 120.17 30.23
湖州 58450 121.27 30.20
嘉兴 58452 121.08 30.62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连续 3d 以上日最高气温大于 35℃作为水稻遭遇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将一次连 续 3d 以上日最高温度大于 35℃记作一次高温热害事件,将每次高温热害事件最高温度超出 35℃的部分累加记作该次事件的高温热害的强度。
Q为超出温度的累加值, 杭嘉湖平原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3):http://www.chuibin.com/shengwu/lunwen_2062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