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杭嘉湖平原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

时间:2025-11-18 21:59来源:100819
10 3.2.2 水稻高温强度的年际变化 11 3.2.3 水稻高温强度的年代际变化 13 4 结论与讨论 14 4.1 结论 14 4.2 讨论 14 参考 文献 15 致谢 16 1 前言 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

10

3.2.2 水稻高温强度的年际变化 11

3.2.3 水稻高温强度的年代际变化 13

4  结论与讨论 14

4.1 结论 14

4.2 讨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  前言

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1-3]。保障我 国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以变暖为主, 气候变暖会很大程度上导致极端高温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持续时间延长,高温热害已成 为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需要采取适应措施降低损失。适应措施的制定依赖于高温 热害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的研究。

浙江省是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大省,常被称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水稻播种面 积和产量常年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 70%和 80%左右。自 60 年代以来,浙江省水 稻产量总体虽然呈上升趋势,单产增长的幅度却在逐年变小,高温热害是影响该省水稻生产 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的杭嘉湖平原,包括杭州,湖州和嘉兴地区,是适合水稻种植 的堆积平原。自六朝以来便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极具代表意义的浙江省水稻种植区。 浙江省的水稻开花期和灌溉期在一年中温度最高的七到八月,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某些年 份发生的高温热害导致水稻减产或品质变劣,已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甚至全国粮食的安全生产。 杭嘉湖平原水稻生产的增长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地区的粮食增产,社会稳定,农民增收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专门针对杭嘉湖平原的水稻高温热害时空格局研究还未开展。研 究杭嘉湖平原的水稻高温热害时空格局已刻不容缓。

1.1 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机理

经过研究得出温度对水稻生长影响最大[4]。当温度到达一定程度,水稻便不能进行正常 的生长发育,产量降低,形成灾害[5]。不同生长时期的水稻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开花 期,灌溉期,营养期受影响程度依次减小。对应的原因是:开花期高温会导致结实率降低[6]。 花药难开裂会造成花粉活力低,量少,花粉管不易生长等,阻碍授粉受精。而灌溉期高温对 使水稻发育不充分,早衰,灌溉效率低,同化产物积累量降低。谷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会造 成水稻减产[7]。而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面积增大、整精米率下降、米粒疏松,会导致稻米品 质变差[8]。当水稻处在开花期或者灌浆期时,遭遇连续 3 天以上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 天气,会导致花发育畸形,造成减产[9-10]。

1.2 水稻高温热害研究现状

李三爱等采用“衰减法”,根据作物光合作用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作时空分布。选 取合适的参数和订正函数,通过利用环境影响因子逐步进行订正,计算出光合生产潜力,获 得光温生产潜力。张国平,王朝辉等利用多站点平均值分析研究对象的年际变化,但此方法 忽略了地区差异。通过可视化地图进行空间分析,得到空间分布变化情况,而多年平均导致 忽略了时间变化[11]。杨太明,金志凤等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利用气象站点的数据,来获取水稻高温热害的 时期,根据皖浙两省代表气象站台的数据,对高温热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六月中旬至七月 中旬是水稻最易发生高温热害的时期。在时间分布上,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高温热害发 生日数和次数上逐渐减少,在此以后,高温热害日逐渐增多,但不同年份仍然有波动。在空 间分布上,安徽省沿江和江淮早稻的主产区的高温热害重于沿淮地区。浙江省初东部海岛和 浙南山区外,大部分地区在早稻生育后期均出现了高温热害,其中主要发生在金华,丽水一 带[12]。 杭嘉湖平原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http://www.chuibin.com/shengwu/lunwen_20629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